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熱丹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熱丹毒

病名
胎熱丹毒為小兒丹毒之一種,首載於《外科大成》卷四,又稱「胎毒發丹」或「赤游風」。此症多因胎毒內伏,與血相搏,復受風邪外襲,或長期穿著烘熱衣物,或母乳內熱助邪而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胎毒內伏:母體蘊熱遺傳胎兒,或妊娠期間母體攝取辛熱之物,致使胎毒積聚。
  2. 血熱風襲:胎毒鬱久化熱,與血相搏,復因外風引動,發為丹毒。
  3. 外因助邪:嬰兒肌膚嬌嫩,若衣物過厚或烘烤過熱,或哺乳時母親飲食不慎,皆可助長熱毒蘊結。

臨床表現
初起皮膚現赤腫光亮,多發於頭面、四肢,甚或蔓延至胸腹,亦有游走不定者。中醫辨其傳變順逆:

  • 順證:丹毒由腹背傳至四肢,熱毒外透,病勢較輕。
  • 逆證:若由四肢內傳腹背、陰囊,甚或毒陷臟腑,則病情危重,如見嬰兒腹脹拒乳,為毒氣內攻之象。

治療原則
祛風解毒、涼血化瘀為主,分階段論治:

  1. 初起表證:宜辛涼透表,選用升麻葛根湯(升麻、葛根、芍藥、甘草),疏風清熱。
  2. 熱毒較盛:投以驅風散(防風、白蘚皮、荊芥等)或大連翹飲(連翹、黃芩、柴胡、栀子等),清熱解毒、涼血消斑。
  3. 毒陷裡證:若見氣營兩燔或神昏腹脹,急用紫雪散清熱開竅、瀉火解毒。

外治法
外治可參考丹毒通則,如以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白芷等)調敷患處,或以鮮地黃汁塗抹清熱涼血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赤腫游走屬風熱熾盛。
  • 色紫暗滯為血瘀毒滯。
  • 伴煩躁啼哭、尿赤便結者,多為熱毒內蘊。

此症與西醫學之「新生兒蜂窩組織炎」或「急性淋巴管炎」部分症狀相類,然中醫治療首重辨證,強調內外兼治、標本緩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