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熱伏心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熱伏心啼
胎熱伏心啼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普濟方·卷三百六十一》,屬「熱煩啼」之範疇,專指嬰兒因胎中蘊熱、心火上擾所致的啼哭不安之證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孕母孕期過食辛熱溫補之物,或情志鬱久化火,致使胎元受熱,蘊積於心。嬰兒出生後,心火內熾,擾動神明,故表現為煩躁啼哭、聲響急促,甚則面赤唇紅、睡臥不寧。中醫認為「心主神明」,心火亢盛則神不安舍,故啼哭不止。
臨床表現
患兒常見:
- 啼哭頻繁,哭聲洪亮或尖銳
- 面色偏紅,尤以兩顴為著
- 唇色鮮紅,或見口舌生瘡
- 睡中易驚,手足微熱
- 小便短黃,大便偏乾
辨證與治療
此證屬「心經鬱熱」,治宜清心瀉火、寧神定啼。傳統方藥可選用:
- 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,清心火兼利小便,使熱從下泄。
- 黃連解毒湯加減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,適用於熱勢較盛者,佐以淡竹葉、燈心草引火下行。
若兼見脾胃積熱,可佐以茯苓、陳皮調和中焦。
其他療法
外治法可配合硃砂安神丸研末敷臍,或以菊花、金銀花煎湯輕拭口腔,緩解心煩燥熱之象。
此證需與「夜啼」、「脾寒啼」等鑑別。後者多因寒客中焦,哭聲低弱,得溫則緩,與胎熱伏心啼之熱象迥異。歷代醫家強調「胎毒」為本證之源,故孕母調攝與胎教亦為防治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