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胎弱

胎弱是一個中醫名詞,指的是在母體孕育期間,由於先天稟受不足,導致出生後出現智能低下、肢體軟弱等發育障礙的症狀。

胎弱的常見證候:

  1. 心氣不足胎弱:新生兒面色昏黯,肌膚灰白無血色,困臥悸動不安,或面色青紫,四肢逆冷。
  2. 肝氣不足胎弱:新生兒面青無華,目開不合,哭聲緩慢,手足搐搦,筋衰無力,爪甲薄而軟,或爪甲脆裂變形,枯無光津。
  3. 脾氣不足胎弱:新生兒面色蒼黃,口脣色澤枯萎不華,肌膚瘦弱無力,手足如削,不欲吮乳,哭聲低微,大便稀溏,乳食不化。
  4. 肺氣不足胎弱:新生兒面色白、呼吸氣短,淺而間斷,哭聲柔弱,狀若呻岒,體溫偏低,惡寒怕冷,肌膚薄弱,皮膚弛緩,膚色灰白,毛髮不生。
  5. 腎氣不足胎弱:新生兒面黑不榮,目中白睛多,骨節軟弱,頭縫開解,雞胸龜背,四肢無力,毛髮不榮。

胎弱的發病原因:

  1. 父母暮年得子,精氣已衰。
  2. 母體多孕多產,體質已虛。
  3. 母久病體弱。

胎弱的治療方法:

對於胎弱的治療,應當保護先天腎氣,同時補充後天脾氣。根據臨床情況,如果主要表現為肝、腎、心氣不足,應當以滋陰補腎為主,常用的方劑是六味地黃丸;如果主要表現為脾氣、肺氣不足,應當補氣健脾,常用的方劑是參苓白朮散。

總之,對於胎弱的患兒,應該根據其缺乏的臟腑進行治療,以促進其發育。由於胎弱症患兒體質較為柔弱,雖然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,但由於缺乏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,因此存活率較低。

【參考文獻】

  1. 《嬰童百問.胎疾》:"胎弱則生下面無精光,肌肉薄,大便白水,身無血色,時時哽氣多噦,目無精彩,亦當浴體法治之。"
  2. 《幼科發惲.胎疾》:曰"胎弱者,稟受於氣之不足也。子於父母,一體而分,如受肺之氣為皮毛,肺氣不足,則皮脆薄怯寒,毛髮不生;受心之氣為血脈,心氣不足,則血不華色,而無光彩;受脾之氣為肉,脾氣不足,則肌肉不生,手足如削;受肝之氣為筋,肝氣不足,則筋不束骨,機關不利;受腎之氣為骨,腎氣不足,則骨軟。此胎稟之病,當隨其藏氣求之,肝腎心氣不足,宜六味地黃丸主之;脾肺不足者,宜參苓白朮散主之。子之羸弱,皆父母精血之弱也,所謂父強母弱,生女必羸,父弱母強,生男必弱者是也。故兒有頭破、顱解,神慢,氣少,項軟,頭傾,手足痿弱,齒生不齊,髮生不黑,行走坐立,要人扶掖,皆胎稟不足也。並宜六味地黃丸主之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