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弱,又稱「胎怯」,出自宋代錢乙所著之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為中醫兒科專有名詞,指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形體羸弱,發育遲緩之證候。其成因多與父母體質虛弱、孕期調養失當,或胎元受損有關,屬「五遲」「五軟」等範疇。

中醫病理機轉

  1. 先天稟賦不足

    • 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與生長發育。若父母精血虧虛,或孕期勞倦、七情過極,導致胎兒腎精不充,則見形體瘦小、筋骨萎弱。
    • 《幼幼集成》云:「胎怯者,稟受不全,如樹木之枝萎」,強調腎精虧耗與胎弱之關聯。
  2. 脾胃運化失司

    • 脾為後天之本,主氣血生化。胎弱兒常見吮乳無力、肌肉不榮,乃因脾胃虛弱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難以滋養周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形體特徵:體重低於常兒,頭顱骨縫開解,髮稀黃枯。
  • 功能遲滯:吮乳乏力、啼聲低微、動作遲緩,甚則囟門遲閉、齒長延後。
  • 舌脈特點:舌淡苔薄,指紋淡滯,脈象沉細無力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腎精虧虛型
    • 症見顱囟寬大、筋骨軟弱,伴耳廓薄小。治宜補益腎精,方選補腎地黃丸加減。
  2. 脾腎兩虛型
    • 兼見面黃肌瘦、腹脹便溏。治宜健脾益腎,可用調元散合參苓白朮散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指出:「胎稟怯弱,不足之疾」,強調此證與虛損相關。
  • 《萬氏秘傳片玉心書》進一步區分:「胎怯分陰陽,陽虛者溫補命門,陰虛者滋填真精」,提示辨證細則。

胎弱之調治,以補益先天、培補後天為要,需結合體質與證候特點,漸次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