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疝
胎疝為中醫病名,屬先天性陰囊腫脹之證,見於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要訣》卷五十四。此病多因胎兒先天稟賦不足,發育失調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水濕停聚陰囊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胎疝之成因與下列因素相關:
- 先天稟賦薄弱:父母精血不足,或妊娠期間調攝失宜,導致胎兒氣血失和,經脈滯澀。
- 氣滯水停:肝脈循行過陰器,若胎元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水濕凝聚於下焦,結於陰囊。
- 寒濕侵襲:孕母感寒受濕,邪氣內傳胎兒,寒凝絡脈,氣血瘀阻而成腫硬。
臨床表現
患兒出生後即見單側或雙側陰囊腫大,輕者柔軟如囊,重者腫硬疼痛,或伴局部皮色青紫。若氣滯濕阻日久,可發展為「疝氣攻衝」,甚則影響少腹脹滿、哭鬧不安。
辨證論治
本病治療以疏肝理氣、散結利濕為主,隨證施治:
- 氣滯濕阻證:陰囊腫脹而軟,按之可緩解,治宜行氣化濕,方用十味蒼朮散(《醫宗金鑒》方,含蒼朮、厚朴、陳皮等),或金鈴子散(金鈴子、延胡索)以疏肝止痛。
- 寒凝血瘀證:陰囊硬結冷痛,色青紫,宜溫經散寒、化瘀通絡,可選當歸四逆湯加減,佐以荔枝核、橘核等散結之品。
- 濕熱下注證(較少見):陰囊腫痛灼熱,小便短赤,可用龍胆瀉肝湯清熱利濕。
外治與手術
若藥物療效不顯,或腫硬嵌頓(氣血閉阻危候),古稱「疝瘕」,須審慎評估後施以手術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刀針緩解」之術,今多結合現代醫學技術處置。
胎疝之調護,早期診治尤為關鍵,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孕母調養得當,可減胎疾之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