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瘡瘍大便不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瘡瘍大便不通
瘡瘍大便不通,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於瘡瘍發病期間,兼見大便秘結之證。此證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三,其病機多與熱毒內蘊、氣血失調,或津液虧損相關。
病因病機
瘡瘍之發,多因熱毒壅滯,氣血瘀阻,或正氣不足,邪毒內蘊所致。若熱毒熾盛,內結陽明,則可導致腑氣不通,大便秘結;若瘡瘍潰後,膿血過多,耗傷氣血津液,腸道失於濡潤,亦可致大便難行。
辨證論治
1. 實熱證
- 證候:瘡瘍焮紅腫痛,甚則頭痛,身熱煩渴,脈洪數實大,兼見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。
- 病機:熱毒熾盛,內結陽明,腑氣不通。
- 治法:瀉熱解毒,通腑泄下。
- 方藥:內疏黃連湯加減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薄荷、桔梗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木香、檳榔等),可酌加大黃、芒硝以增強通下之力。
2. 虛證
- 證候:瘡瘍潰後,膿血較多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口乾舌燥,脈微芤數,大便乾結難解。
- 病機:氣血虧虛,津液不足,腸失濡潤。
- 治法:補氣養血,潤腸通便。
- 方藥:
- 若氣血兩虛為主,可用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火麻仁、柏子仁以潤腸通便。
- 若陰虛燥結明顯,可配合豬膽汁導法(取豬膽汁灌腸),或酌加玄參、麥冬、生地以滋陰潤燥。
相關理論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瘡瘍熱毒內蘊,可影響腸腑傳導,導致大便不通。
- 《外科正宗》強調,瘡瘍實熱證當瀉火解毒,虛證則需調補氣血,不可妄用攻下。
- 《醫宗金鑒》認為,瘡瘍潰後便秘,多因「膿血去多,津液枯涸」,治宜養血潤燥。
此證臨床須辨明虛實,實者宜攻,虛者宜補,若誤用瀉下,恐傷正氣,反使瘡毒內陷;若當瀉不瀉,則熱毒壅滯,加重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