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上逼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上逼心
概述
胎上逼心,又稱「子懸」,為中醫婦科病名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沈又彭所著之《女科輯要》。此症意指妊娠期間,孕婦自覺胎氣上衝,迫擾心胸,導致胸膈脹滿、呼吸不暢、心悸氣短等不適症狀。其病機主要與肝鬱氣滯、衝任失調、氣機升降失常有關,屬妊娠期氣血失和之證候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胎上逼心之形成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- 肝鬱氣滯:孕婦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不舒,導致氣逆上衝,擾動胎氣。
- 衝任失調:妊娠期間,衝任二脈氣血充盛,若調攝不當,衝氣上逆,挾胎氣上衝心胸。
- 脾虛氣弱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中氣不足,升降失常,胎氣不得下安,反上迫心肺。
- 陰血虧虛:妊娠耗血,陰虛內熱,虛熱上擾,亦可引動胎氣不安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- 胸膈脹滿:自覺心胸部位有壓迫感,呼吸不暢。
- 心悸氣短:氣逆上衝,引起心跳加速,氣息不順。
- 煩躁不安:肝鬱化火,易伴隨情緒波動。
- 脘痞噯氣:脾胃氣機不調,或見噯氣、食慾不振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偏紅或淡暗,苔薄白或微黃;脈象多呈弦滑或細數。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治療胎上逼心,多以理氣和血、降逆安胎為主,常用方劑如:
- 紫蘇飲(出自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:紫蘇、陳皮、大腹皮等,功在疏肝理氣,和胃降逆。
- 當歸芍藥散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:養血調肝,健脾利濕,適用於血虛肝鬱者。
- 芩术湯:黃芩、白术配伍,清熱安胎,適合胎熱上衝之證。
與西醫學之關聯
胎上逼心之症狀,或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妊娠期心因性不適」或「膈肌上抬引起之胸悶」有相似處,然中醫強調氣血調和與臟腑辨證,治療上更具整體觀。
總結
胎上逼心為妊娠期特有病證,反映氣血失和、胎氣不穩之狀態,臨床需審因論治,注重疏肝健脾、調和衝任,以達「氣順胎安」之效。歷代醫家對此證之論述,亦體現中醫對妊娠調護之細膩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