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生青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生青記
胎生青記,又稱「青記」或「胎記」,為嬰兒出生時常見之皮膚表徵。此症多見於骶骨部、臀部、四肢或頭部,呈現大小不等、形態各異之青色斑塊。其色澤深淺不一,或淡青如霧,或濃青似墨,表面平坦,無隆起或破潰。多數隨兒童成長而漸褪,然亦有終身不消者,屬先天體質之顯現,無需峻治。
中醫病機探析
中醫認為,胎生青記與「血瘀」及「胎毒」相關。母體妊娠期間,若氣血運行不暢,或受外邪侵擾,可致胎兒局部血絡瘀滯,形成青斑。《醫宗金鑒‧幼科心法》提及,「小兒青記,多因母體血瘀胎毒,留滯肌膚」。其病位在皮腠之間,與肝、腎經脈亦有聯繫,蓋肝藏血、腎主先天,若二臟氣血失調,可影響胎兒血脈周流。
古籍文獻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》稱此為「藍註」,謂其「因母體瘀熱,傳於胎兒,發為青斑」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則歸於「胎痣」範疇,認為「血滯不散,結於肌表」乃其主要病機。然古籍多視其為無礙之症,強調「非病也,毋須藥石」。
與他症之鑒別
胎生青記需與「青胎記」(太田痣)或「蒙古斑」相區分。中醫所述之青記多屬單純血瘀,後二者則涉及色素沉著異常,或與遺稟特異相關。另須排除「紫癜」等出血性疾患,後者按之褪色,而胎生青記按壓色不變。
此症雖為體表之標,然中醫重視其與內在氣血之關聯,若兼見其他症狀,可進一步辨證論治,然單純青記者,順其自然即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