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食

胎食為中醫與道家氣功之術語,指透過漱咽舌下津液以養生延年之法。此法見載於古籍《漢武內傳》,言王真「習漱舌下泉而咽之」而獲「肉色光美,力並數人」之效。《攝生纂錄》亦載其法,強調以數十息之節奏,連續漱咽舌下津液,稱之「胎食」。
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舌下津液(又稱「玉液」「金津玉液」)為腎陰上承所化,與「先天之精」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「腎主水」「藏精」,而津液之生成與輸布依賴脾胃運化及三焦氣化,最終歸藏於腎。漱咽此津液,可直接滋養腎陰,調和臟腑,尤適於陰虛內燥之證。

道家養生觀
道家視胎食為「內丹術」基礎功夫,屬「煉精化氣」範疇。《黃庭經》稱津液為「長生酒」,謂其能「潤周身,通百脈」。透過吞咽動作,可引導氣機下行丹田,與呼吸吐納相合,形成「金液還丹」之效,促進氣血周流。

操作方式

  1. 靜心調息:端坐鬆靜,舌抵上齶,待口中津液自然湧出。
  2. 漱煉津液:以津液漱動口中三十六次,分三口緩緩咽下,意想津液下歸丹田。
  3. 配合呼吸:吞咽時配合深長呼氣,以助氣血沉降。

功效與應用

  • 滋陰降火:適用於虛火上炎之口乾、失眠。
  • 健脾益腎:改善脾胃虛弱之納差、倦怠。
  • 養顏駐容:古籍載其能使「肉色光美」,與津液潤澤肌膚相關。

此術融合中醫臟象理論與道家導引之術,為古代養生家所重,亦體現「上工治未病」之預防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