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胎水」詳解

一、胎水的基本概念

胎水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,主要有兩層含義:

  1. 生理性胎水(養胎之水)
    指胎兒於母體子宮內賴以生存的液體環境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羊水。中醫認為,胎水由母體精血所化,具有濡養胎兒、緩衝外力、維持胎兒穩定生長的作用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「胞中者,血之所聚」,間接描述了胎水與母體氣血之間的密切關係。
  2. 病理性胎水(胎水腫滿)
    指妊娠期間出現的水腫病症,屬於中醫「子腫」範疇。宋代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明確記載:「妊娠亦有身腫滿,心腹急脹者,名曰胎水。」此病症多因脾腎陽虛、水濕停聚,或氣滯濕阻所致。

二、中醫理論下的胎水解析

(一)生理性胎水的中醫觀

在中醫理論中,生理性胎水的形成與以下臟腑功能密切相關:

  • 脾主運化:脾臟運化水穀精微,為胎水提供基礎物質。
  • 腎主水:腎陽溫煦,促進水液代謝,維持胎水動態平衡。
  • 肝主疏泄:肝氣條達有助於胎水的正常流布。
  • 胞宮氣血:任脈、衝脈氣血充盈,直接影響胎水的質與量。

(二)病理性胎水的病機探討

病理性胎水的形成機制主要包含三類:

  1. 脾虛濕盛型
    • 症狀:下肢浮腫明顯,按之凹陷,食慾不振。
    • 病機: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。
  2. 腎陽虛衰型
    • 症狀:全身浮腫,腰膝酸冷,小便不利。
    • 病機:命門火衰,不能化氣行水。
  3. 氣滯水停型
    • 症狀:腫脹隨情志波動,胸脅脹悶。
    • 病機:肝鬱氣滯,三焦水道不利。

三、古代文獻中的相關記載

  1. 《諸病源候論》
    提出「妊娠腫滿候」,認為其病因為「體虛受風」,風邪與水氣相搏所致。
  2.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
    記載「妊娠通身浮腫,心腹脹滿,小便澀少」,並區分不同證型。
  3. 《證治準繩》
    強調胎水腫滿需與其他水腫鑑別,指出其「唯在妊娠期中發病」的特徵。

四、胎水相關的診斷要點

傳統中醫診斷病理性胎水時注重:

  • 腫脹特徵:多從足部開始,漸及全身,皮薄光亮。
  • 舌脈表現:舌體胖大或有齒痕,脈沉滑或濡緩。
  • 兼症辨別:是否伴有氣短乏力、畏寒肢冷等陽虛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