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胎水

胎水是指妊娠五、六月以後,腹部異常膨脹且胸悶氣喘等症狀的現象。根據《婦科玉尺.胎前》的描述,如果未能及早治療,產下的嬰兒手腳可能會變短,身體可能會有缺陷,甚至在子宮中就會死亡。這說明瞭胎水常與畸胎或死胎有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之為"妊娠腫滿"或"子滿",《婦人良方》稱為"胎水腫滿",《濟陰綱目》首次稱為"胎水",《醫宗金鑒.婦科心法要訣》則將其歸為"妊娠腫脹"。然而,胎水與"妊娠腫脹"是不同的,後者包括腫脹兩種症狀,而胎水僅表現為水腫,因此不能混淆使用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  1. 脾虛胎水:妊娠五、六月後,腹部迅速增大,手足、面部浮腫,小便減少,嚴重時可能出現胸悶氣喘,無法平臥,舌質淡,舌苔薄白而潤,脈搏沉細而滑。

  2. 脾腎陽虛胎水:妊娠五、六月後,腹部異常增大,呼吸急促心悸,全身浮腫,腰脊痠痛,兩膝無力,肢體感到冷且畏寒,或者大便溏薄,面色晦黯或蒼黃,舌質淡、舌苔薄白而滑,脈搏沉弦滑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脾虛胎水和脾腎陽虛胎水都屬陽虛之證。脾虛胎水通常由於脾胃功能不足,或飲食不節,暴飲暴食生冷食物,傷害脾陽,或因下痢引起營養不良,傷害脾胃,或因感受寒熱瘧疾,燒熱症狀嚴重,喝水過多,濕氣滲入脾胃,導致水濕停滯在胎中。而脾腎陽虛胎水則是平時脾腎陽氣不足,或婦女道門不節,生活不規律,腎氣受損,腎陽趨衰,無法溫養脾土,或者脾虛進一步影響腎陽,導致腎陽衰退。脾腎陽虛使得水濕停滯,導致胎兒蓄水。在臨床表現方面:腹部急速膨脹與妊娠月份不相符,胸悶氣喘,四肢浮腫,這些都是共同的症狀。但脾虛胎水必定伴隨著脾胃虛弱、陽氣不振等證候,如四肢無力,食慾不振,面色蒼白等;脾腎陽虛胎水必然伴隨著腎陽虛衰症狀,如肢體感到冷、腰脊痠痛,兩膝無力,面色晦暗等。

治療脾虛胎水宜健脾利濕。輕微者可用黃耆赤昆湯,對呼吸急促無法平臥者,可使用千金鯉魚湯配合四君子湯和全生白朮散。治療脾腎陽虛胎水宜溫腎健脾,調理氣機,可以用千金鯉魚湯加入桂枝、紫蘇和砂仁,或使用實脾飲加減。

【文獻引用】

《女科經綸.胎前證上》引用齊仲甫的話:"子滿"即水停滯無法排出,浸潤胎兒,並導致胎兒傷害。如果脈搏浮腫、腹部膨滿且伴有呼吸急促,說明胎兒尚未受損。

《張氏醫通.婦人門》:妊娠時全身浮腫,胸腹無分,或心腹急脹,稱為胎水,可使用千金鯉魚湯。連續服用三到五劑,可以引發尿量增多,腫脹消退,並使死胎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