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水腫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水腫滿

病名:載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五,又名「胎水」、「胎間水氣」。此症為妊娠婦女於五六個月後,周身浮腫兼腹大異常之病候,與現代醫學「羊水過多症」相應。

病因病機:主因孕婦脾氣虛弱,中焦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;或因肺氣不宣,水道失調,濕濁下注胞宮,蓄積成水,泛溢肌表。水濕壅滯三焦,上迫肺絡,則胸膈滿悶,甚則喘息不得平臥;水滯經絡,則遍體腫脹;濕困脾陽,更見腹脹異常,小便短少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周身浮腫,皮色光亮,按之凹陷。
  • 腹大異常,甚者速增,超出妊娠月分之應有腹圍。
  • 胸脅脹滿,呼吸促迫,臥則氣逆。
  • 或伴下肢沉重,倦怠乏力,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滑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健脾滲濕,利水消腫:以《茯苓導水湯》為主方,含茯苓、澤瀉、大腹皮、桑白皮等,通調三焦,分利水濕。
  2. 補脾養血,溫中行水:若腹大異常,兼見氣血虧虛,選《千金鯉魚湯》,以鯉魚為君,佐白朮、當歸、生薑,健脾養胎,利水而不傷正。
  3. 辨證加減
    • 肺氣不宣者,加杏仁、紫蘇梗宣降肺氣;
    • 腎陽不足者,酌加桂枝、附子溫陽化氣;
    • 氣滯腹脹甚者,配木香、陳皮行氣除滿。

相關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妊娠腫滿,由臟氣本弱,因妊重虛,土不制水」,強調脾腎陽虛為本;《張氏醫通》則主張「胎水者,胞中蓄水也」,治法當以順護胎元為先,慎用逐水峻劑。

中西參照與處理
若胎兒正常,可配合中藥調治,必要時以羊膜穿刺減壓延長妊娠;若胎兒畸形或母體不勝其症,當從現代醫學處置。此症預後與胎兒發育、母體正氣盛衰密切相關,早期辨證尤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