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嗽,又稱百晬內嗽,出自明代醫家萬全所著《幼科發揮》。此症專指嬰兒出生後百日內出現的咳嗽症狀,屬中醫兒科特殊病證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胎嗽多與先天因素及產後調護失當有關:

  1. 母體遺傳:孕期母體素有痰熱或陰虛火旺,胎兒受邪氣所擾,蘊結肺絡,出生後易發咳嗽。
  2. 外感風邪:嬰兒臟腑嬌弱,肺衛不固,若觸冒風寒或風熱,邪氣客肺,宣降失常而生咳。
  3. 乳食傷肺:哺乳不節,積滯化熱,上犯於肺;或乳母過食辛燥,熱毒隨乳汁傳兒,灼傷肺津。

證候特點

咳嗽多見於百日內嬰兒,聲淺而頻,伴有以下兼證:

  • 風寒束肺:咳聲輕揚,鼻塞流清涕,指紋浮紅。
  • 肺熱內蘊:咳聲重濁,痰黏難咯,面赤唇紅,指紋紫滯。
  • 痰濕阻肺:咳痰稀白,喉間痰鳴,舌苔白膩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以調和肺氣、祛邪扶正為原則,分型施治:

  • 風寒證:宜疏風散寒,方用《杏蘇散》加減,藥如杏仁、蘇葉、陳皮。
  • 痰熱證:宜清肺化痰,方選《瀉白散》合《二陳湯》,酌加瓜蔞、浙貝母。
  • 陰虛燥咳:宜潤肺止咳,方取《沙參麥冬湯》,配伍枇杷葉、百合。

相關文獻補充

《幼科發揮》指出:「百晬嗽,此名乳嗽,實由胎毒未清。」清代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闡述,強調調理乳母飲食與嬰兒脾胃的重要性。此症若遷延不愈,可能轉為「驚風」或「肺疳」,故早期辨治尤為關鍵。

(註:本文純屬中醫學理探討,具體辨證須遵醫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