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死腹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死腹中

【典籍出處】 胎死腹中,又稱"子死腹中"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·卷二》,屬婦科危急症候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進一步闡述:"妊娠胎死,或因其母暴病,或由胎氣薄弱"。

【病因病機】

  1. 母體因素:
  • 氣血虛弱:脾胃失運,生化不足,胎失所養
  • 七情所傷:肝鬱化火,熱擾胞宮,胎元受灼
  • 跌仆損傷:外力衝擊,胞絡受損,胎氣動搖
  1. 胎元因素:
  • 先天稟賦不足:父母精血虧虛,胎兒發育缺陷
  • 胎癰內潰:濕熱毒邪蘊結胞宮,腐蝕胎體
  1. 病邪因素:
  • 熱毒熾盛:溫病邪毒內傳營血,燔灼胎元
  • 寒凝血瘀:胞宮虛寒,氣血凝滯,胎失溫煦

【證候特徵】

  1. 主證:
  • 腹部形體不復增長,反見縮小
  • 胎動停止,捫按無胎動應手
  • 口氣惡臭,舌質紫黯,脈澀或結代
  1. 兼證:
  • 陰道流出暗赤分泌物,或如豆汁
  • 小腹冷痛,或刺痛拒按
  • 面色青黯,唇爪無華

【診斷要點】

  1. 四診合參:
  • 望:腹形異常,舌質紫黯有瘀斑
  • 聞:口氣穢濁帶腐屍味
  • 問:胎動消失時日,有無跌仆史
  • 切:脈象沉澀,腹部按之板硬
  1. 鑑別診斷:
  • 與"胎萎不長"相辨:後者胎動微弱但持續存在
  • 與"胎癰"相辨:胎癰多伴發熱、腹痛拒按

【治法】

  1. 活血下胎法:
  • 血瘀證選用脫花煎(《景岳全書》)
  • 寒凝證宜芎歸湯加肉桂、牛膝
  1. 益氣運胎法:
  • 氣虛無力送胎者用救母丹(《傅青主女科》)
  1. 解毒排胎法:
  • 熱毒蘊結者選用五味消毒飲合失笑散

【古籍補充】 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指出:"子死腹中,脈多弦緊而澀,少腹陰冷,當急下之"。《葉氏女科證治》強調:"胎死必顯舌青面赤,若舌不青者,胎雖危而未死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