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溻皮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溻皮瘡
病名,指新生兒體表出現「有肉無皮」之症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八,又稱「溻皮瘡」。此病多因先天稟受父母梅毒之毒,或孕母妊娠期間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致使胎熱內蘊,毒邪鬱結,外發肌膚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胎傳梅毒:父母染楊梅結毒(梅毒),邪毒深伏,透過精血傳於胎兒,導致先天毒熾,蘊結肌膚。
- 孕母飲食失調:孕期恣食五辛(蔥、蒜、椒等)、炙煿厚味(烤炸油膩),助熱生火,化毒內攻,胎兒受其熱毒,發為皮瘡。
臨床表現
患兒出生後,皮膚呈現片狀剝脫,赤紅暴露如燙傷狀,以四肢、軀幹為多見。皮損迅速擴散,嚴重者通體無皮,或伴糜爛滲液。若因梅毒所致,可兼見鼻塌、脣裂、骨節畸形等先天梅毒之候。
治療法則
內治:清熱解毒,涼血化濕
- 三黃散加減:以黃連、黃芩、黃柏為主藥,清瀉三焦火毒;熱盛者加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涼血,濕重者加土茯苓、茵陳滲濕解毒。若屬胎傳梅毒,需配合土茯苓、金銀花、大黃等解毒通絡之品。
外治:斂瘡生肌,護膚解毒
- 玉粉散:以滑石、煅石膏、輕粉研末外撲,清熱收濕;瘡面滲液多者,可選黃柏、青黛等分研末,麻油調敷。
相關文獻與鑑別
明代《瘍科選粹》提及:「小兒無皮,由父母染毒,或母過食辛熱,令兒受之。」此症與「先天性梅毒」相似,然中醫更重辨證,強調毒、熱、濕三者交迫為病機關鍵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幼科心法》亦載類似症狀,歸於「胎毒」範疇,治法以清解為先。
備考
此症古籍雖有詳述,然隨醫學發展及孕期保健完善,現已罕見。然其理論仍具中醫特色,體現「母病及子」「內毒外發」之整體觀,可供臨床鑑別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