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痛
胎痛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指妊娠期間孕婦腹中不時作痛,或兼小腹重墜之感。此證名見於《資生集》,並引述薛立齋之論述,認為其病因多與衝任失調、氣血不和或胞宮虛寒有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胎痛之發病機制主要涉及以下因素:
- 氣血虛弱:孕後氣血聚以養胎,若母體氣血不足,胞脈失養,則腹中拘急而痛。
- 胞宮虚寒:素體陽虛,寒滯胞脈,氣血運行不暢,遂致腹痛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衝任氣機受阻,引發小腹脹痛。
- 腎氣不足:腎虛無力固胎,胞胎失於溫煦,可兼腰痠腹墜。
臨床表現
胎痛之特徵為妊娠期間腹中隱隱作痛,時作時止,或伴小腹下墜感,多無陰道出血。若痛勢綿綿,喜按者,多屬虛證;若脹痛明顯、拒按者,則多為氣滯實證。
治療方向
傳統中醫以調和氣血、安胎止痛為治則,如《資生集》記載之「內補丸」,即為溫補肝腎、養血安胎之方。臨床可依證型加減:
- 氣血虛弱:方選當歸芍藥散加減,以健脾養血。
- 胞宮虛寒:以艾附暖宮丸為主,溫經散寒。
- 肝鬱氣滯:選用逍遙散加減,疏肝解鬱。
- 腎虛不固:常用壽胎丸,補腎安胎。
古籍考據
清代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亦提及妊娠腹痛屬「胞阻」,與胎痛概念相類,強調「痛而無下血」為辨證要點。另《傅青主女科》指出,孕期腹痛需分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疏之,以護胎為先。
胎痛作為妊娠常見不適,反映了中醫對母胎關係的整體觀,治療上注重標本兼顧,調理氣血陰陽以固胎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