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息
定義
胎息為中醫與氣功術語,指呼吸調息至高深境界,仿若嬰兒於母胎之中,不依賴口鼻而進行內在呼吸之狀態。《養真集》記載:「止有一息,腹中旋轉,不出不入,名曰胎息。」此時神氣相合,內氣自然運行,鼻息微弱近乎止息,達到「如人在胞胎之中」(《抱樸子·釋滯》)之妙境。
歷史淵源
胎息之說源於古代養生與道教修煉理論。《後漢書·王真傳》記載:「王真年且百歲,視之面有光澤似五十者,能行胎息、胎食之方。」葛洪於《抱樸子·釋滯》進一步闡述:「得胎息者,能不以鼻口噓吸。」說明古人認為修習胎息可延年益壽,甚至追求「逆修返源」,超越生死。
中醫理論基礎
胎息與中醫「氣」的理論密切相關。中醫學認為,人體生命活動依賴先天之氣(元氣)與後天之氣(呼吸、水穀之氣)之調和。胎息修習即是通過調整呼吸模式,使呼吸由後天之氣向先天之氣轉化,進而強化臟腑功能、疏通經絡,達到「神氣合一」之狀態。
修煉方法
胎息的修習包含多種調息法門,如行氣、服氣、存思、內丹等,核心在於調整呼吸與意識,常見方式如下:
- 閉息服氣法
依《胎息經·胎息銘》所述:「三十六咽,一咽為先,吐唯細細,納唯綿綿。」修煉者通過閉息咽氣,逐步增至一息三十六咽,呼吸細密綿長,令氣息深入丹田,形成內在循環。 - 丹田呼吸法
《脈望》言:「丹田內有神龜,呼吸真氣,非口鼻之呼吸也。」修煉時需意守下丹田,吸氣時想像氣息由丹田吸入,稍作停留後再自丹田呼出。此呼吸法強調「綿細、緩慢、均勻」,並保持意念若有若無,使呼吸自然轉化為丹田之氣。
功效與應用
胎息不僅為養生術,更被視為內丹修煉之基礎。透過長期修習,可使氣血通暢、臟腑調和,進而達到「非只治病,決定延年」(《胎息銘》)之效。
在中醫臨床與氣功實踐中,胎息被運用於調理氣機失衡、改善氣虛體質,或輔助治療與氣血不暢相關之慢性病。其核心原理在於通過呼吸與意念的調整,恢復人體「先天之氣」的運作狀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