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癇
病名出處:胎癇之名首見於元代醫家曾世榮所著《活幼心書》,又稱「胎搐」。此症多見於初生嬰兒,百日內頻發抽搐,屬中醫「小兒驚風」範疇,與先天因素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:
患兒發作時可見身熱面青、牙關緊閉、腰背強直、肢體僵勁、雙目斜視或緊閉,並伴隨啼哭不止、拒乳等症。其抽搐反覆發作,發作間期亦可見神識昏蒙或躁動不安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胎癇多因母體孕期調攝失當,或胎兒先天稟賦不足所致,主要與以下機制相關:
- 胎毒內蘊:孕母過食辛熱厚味,或情志失調,導致熱毒積滜,傳於胎兒,鬱而生風。
- 元氣虛弱:胎兒先天精氣不足,肝腎虧虛,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。
- 產傷瘀阻:分娩時頭部損傷,瘀血滯留腦絡,氣血運行不暢,引發驚厥。
辨證分型與治療:
- 急則治標:發作時以清熱熄風、開竅止痙為先,可予至寶錠(含麝香、牛黃等)研服,或配合針刺人中、合谷等穴。
- 緩則治本:發作緩解後,須辨明虛實:
- 肝風內動證:見面赤唇紅、舌質絳,宜用羚角鉤藤湯平肝熄風。
- 痰熱壅盛證:伴喉間痰鳴、苔黃膩,可用黃連溫膽湯滌痰清熱。
- 肝腎陰虛證:見形瘦盜汗、舌紅少苔,當以大定風珠滋陰熄風。
古籍補充: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胎癇者,因未產前腹中被驚……或為七情所傷,致兒生下昏困不乳。」除藥物治療外,古代醫家亦重視孕期調護,主張「胎教靜養」以預防此症。
此病若延誤調治,恐致久癇耗傷真陰,轉為「慢驚風」,故早期辨證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