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虛不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虛不安
定義與病因
胎虛不安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名,首見於《葉氏女科證治》卷二,指孕婦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導致氣血虧虛,沖任不固,胎元失養而出現的胎動不安之證。其病機主要在於脾腎兩虛、氣血不足,或肝腎陰虧、陰不涵陽,致使胎元失攝。
臨床表現與證型辨治
-
氣血兩虛證
- 主症:妊娠後胎動不安,面色淡白或萎黃,神疲乏力,心悸氣短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- 治法:補脾益氣,養血安胎。
- 方藥:以《景岳全書》之胎元飲為主方,人參、當歸、杜仲、白芍、熟地、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配伍,共奏補氣養血、固沖安胎之效。若兼見煩躁不安、失眠多夢,屬心脾血虧,可選用歸脾湯以健脾養心、益氣生血。
-
肝腎陰虛證
- 主症:胎動不安,伴頭暈目眩、耳鳴腰酸、五心煩熱、口乾咽燥,或見急躁易怒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補肝腎,固沖安胎。
- 方藥:輕證可用左歸飲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枸杞、茯苓、炙甘草)滋陰補腎;若陰虛火旺明顯,可選固陰煎(人參、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遠志、五味子、菟絲子、炙甘草)以滋腎斂陰,清熱安胎。
-
脾腎陽虛證
- 主症:胎動不安,腹脹腸鳴,大便溏泄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帶下清稀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- 治法:溫補脾腎,固攝胎元。
- 方藥:偏腎陽虛者可用秘元煎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山藥、芡實、金櫻子、五味子)溫腎固澀;若脾虛兼寒濕者,選菟絲煎(菟絲子、桑寄生、續斷、阿膠、白朮、人參)健脾溫腎,化濕安胎。
-
氣血俱虛重證
- 主症:胎動頻作,面色蒼白,形瘦體弱,氣短懶言,舌淡嫩,脈沉弱。
- 治法:大補氣血,固本安胎。
- 方藥:八珍湯(四君子湯合四物湯)或十全大補湯(八珍湯加黃芪、肉桂),氣血雙補,以充養胎元。
病機與調治原則
胎虛不安的關鍵在於「虛」,治療當以「補虛固胎」為總則,並需細辨氣、血、陰、陽之偏虧。
- 氣虛者:重用人參、黃芪、白朮等補中益氣;
- 血虛者:以當歸、熟地、阿膠滋養陰血;
- 腎虛者:選杜仲、續斷、菟絲子補腎填精;
- 兼熱象者:佐以黃芩、生地清熱涼血而不傷胎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亦指出:「胎氣本乎血氣,血旺則胎安」,強調調理氣血為安胎核心。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更進一步提出「腎為先天之本,脾為後天之源」,故滋腎健脾為固胎之要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