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養

胎養,又稱「養胎」,源自中醫古籍,首見於明代萬全所著《嬰兒家秘》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透過調理母體,以確保胎兒在母腹中得以健康發育,同時維繫孕婦氣血陰陽之平衡。此概念與中醫「母子同體」的理論相互呼應,強調孕期的攝生與調護對胎元之重要性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血充盈,胎元得養
    中醫認為,胎兒依賴母體氣血以生長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。」孕婦氣血旺盛,則胎氣充足;若氣血虛弱,易致胎萎不長或胎動不安。故孕期需注重補益氣血,常用當歸、白芍、熟地等藥物,配合飲食調養,如紅棗、山藥等甘溫補益之品。
  2. 臟腑協調,尤重肝脾腎

    • 主藏血,疏泄氣機,孕期肝血易虧,情緒波動亦可能影響胎氣。
    • 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脾虛則難以化生氣血以養胎。
    • 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發育,腎精充沛則胎元穩固。故養胎常從調理此三臟著手,如以白朮健脾、桑寄生補腎安胎等。
  3. 外避邪氣,內調情志
    孕期需避免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,尤忌房勞過度或七情過激。《婦人良方》提及:「喜怒憂思過度,皆能傷胎。」故強調心境平和,以利胎氣安穩。

傳統養胎方法

  1. 藥食同源
    古代醫家注重以平和之藥材配合飲食調養。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的「安胎飲」,以艾葉、阿膠溫經止血,適於虛寒胎漏;而「泰山磐石散」則用於氣血兩虛之胎動不安。
  2. 經絡調理
    部分醫家提倡透過經絡穴位保養胎元,如艾灸足三里以健脾益氣,或按揉三陰交調和肝脾腎,惟操作需謹慎,避免過度刺激。
  3. 起居有常
    《產孕集》強調「寢必安靜,動必徐緩」,主張孕婦生活規律,避免勞倦或久臥傷氣,並注重四時節氣之適應。

與現代觀點之呼應

現代中醫繼承胎養理論,結合體質辨證,發展出更個性化的孕期調理方案。例如:

  • 氣虛者以參耆類益氣固胎;
  • 血熱者以黃芩、生地清熱安胎;
  • 腎虛者則重用杜仲、續斷補腎填精。

胎養不僅是孕期保健,更深植於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體現了對生命早期階段的重視與自然調和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