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衣
胎衣,又稱胞衣,為中醫婦科生理名詞,首見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七,泛指胎兒於母體中所依附之組織,包含胎盤、胎膜等結構。在傳統中醫理論中,胎衣不僅為孕育胎兒之載體,更與母體氣血運行及胎元滋養密切相關,屬先天精氣所聚之處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經絡氣血之關係
胎衣之形成與功能,賴母體衝任二脈之氣血濡養。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「胞胎」,二者協調則胎衣得固,胎元得充。若氣血虛弱或衝任失調,則易致胎衣不下,或胎萎不長。 -
與臟腑之聯繫
- 腎氣為胎衣穩固之本,腎主生殖,藏先天之精,胎衣之厚薄、功能強弱與腎氣盛衰直接相關。
-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土健運則胎衣得養;若脾虛濕困,可能影響胎衣功能,甚或導致水腫、胎漏等證。
- 肝藏血,主疏泄,肝血充足則胎衣血絡通暢;肝鬱氣滯則可能引發胎衣氣血瘀阻。
-
病理表現
- 胎衣不下:產後胎衣滯留不下,多因氣虛血滯或寒凝血瘀,屬「胞衣不下」之證,需辨虛實調治。
- 胎衣薄弱:多因母體氣血不足或腎精虧虛,易致胎元不固,可見於滑胎(習慣性流產)病史者。
古籍記載與應用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胎衣為「胎元之護」,並載有相關產後處理法,如以溫補氣血之藥助胎衣排出。
- 《本草綱目》提及胎衣(紫河車)可入藥,性味甘鹹溫,具益精補氣之效,用於虛損勞傷、不孕等證,然此屬後天加工應用,與生理性胎衣概念稍異。
小結
胎衣在中醫體系中,既為胎兒生長之關鍵結構,亦反映母體氣血臟腑狀態,其理論結合經絡、臟象及臨床辨證,為婦科與產後調理之重要基礎概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