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衣不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衣不出

胎衣不出,又稱「胞衣不下」,為產後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唐代《經效產寶》。指胎兒娩出後,胎盤(胞衣)未能自然排出,或排出不全之病候。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產後氣血虛弱、寒凝血瘀,或氣滯血行不暢所致,導致胞宮收縮無力,胞衣滯留不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兩虛:孕產耗氣傷血,若素體氣血不足,產時用力過度,氣虛則推送無力,血虧則胞宮失養,以致胞衣難以剝離。
  2. 寒凝血瘀:產時感寒,或素體陽虛,寒邪客於胞宮,血脈凝滯,胞衣與宮壁黏着難下。
  3. 氣滯血瘀:產時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阻礙胞衣排出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氣血虛弱型:產後胞衣久不下,面色蒼白,氣短神疲,小腹微脹而無疼痛,惡露量多色淡。舌淡苔薄,脈虛弱。
  • 寒凝血瘀型:胞衣不下,小腹冷痛拒按,惡露甚少,色紫暗有塊,肢冷畏寒。舌質暗紫,脈沉緊。
  • 氣滯血瘀型:胞衣滯留,小腹脹滿刺痛,胸脅脹悶,惡露不暢或夾血塊。舌暗紅,脈弦澀。

治法方藥

中醫治療以益氣活血、溫經散寒、行氣化瘀為主,分型論治:

  1. 氣血虛弱:宜補氣養血,佐以活血,方用《傅青主女科》之「加參生化湯」(人參、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炙甘草)。
  2. 寒凝血瘀:治以溫經散寒、化瘀下胞,方選《婦人良方》「黑神散」(熟地、當歸、肉桂、乾薑、炙甘草、赤芍、蒲黃、黑豆)。
  3. 氣滯血瘀:當理氣活血、化瘀通滯,可用《醫林改錯》「血府逐瘀湯」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生地、牛膝、川芎、赤芍、桔梗、柴胡、枳殼、甘草)。

相關文獻

歷代醫家對胎衣不下論述頗多,如《證治準繩·女科》強調虛實辨證,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提出「胞衣不下有三因」,均為臨床辨治之重要參考。

(以上內容純屬中醫學理探討,具體診療須遵醫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