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蒸

胎蒸,為中醫婦科病名之一,見於《女科秘旨》。此症多見於妊娠期間,孕婦出現面腫色赤、口苦咽乾、日晡時分寒熱交替等症狀,且胎氣不顯,身體日漸羸瘦。從中醫理論而言,胎蒸與陰虛內熱、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其病機多因孕後陰血下聚養胎,導致母體陰虛,虛熱內生,或肝膽鬱熱上擾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內熱:妊娠時陰血聚於沖任以養胎元,若母體素體陰虛,則易致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,燔灼津液,故見口苦咽乾、面色赤紅。
  2. 肝膽鬱熱:情志不暢或飲食失節,致使肝氣鬱結,鬱久化熱,熱邪上擾,故見日晡寒熱、口苦等症。
  3. 氣血虧虛:胎元不健,氣血難以充盈,母體失養,故胎氣不見升動,形體日漸消瘦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面部徵候:面腫而色赤,為熱邪上浮之象。
  • 口舌症狀:口苦咽乾,屬肝膽鬱熱或陰虛津虧之徵。
  • 寒熱特點:日晡時分(傍晚)出現寒熱交作,與陰虛發熱或營衛不和相關。
  • 胎氣不顯:胎動微弱或不顯,反映氣血不足或胎元失養。

治療要點

《女科秘旨》提出以銀柴胡、胡黃連各一錢煎服。銀柴胡味甘微寒,擅清虛熱、除疳熱;胡黃連苦寒,善瀉肝膽濕熱,兩藥合用,既能清退虛熱,又可疏解鬱火,契合胎蒸之陰虛內熱或肝膽鬱熱證型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若陰虛甚者,可酌加生地、麥冬以滋陰生津。
  • 若肝鬱明顯,可佐以柴胡、黃芩疏肝清熱。
  • 氣血虛弱者,宜配伍當歸、白芍養血和營。

胎蒸一症,反映了妊娠期陰血耗傷、熱邪內擾的特殊病理狀態,臨床需細辨虛實,調和氣血,以使胎元得固,母體安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