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串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串疽
病名:串疽為癰疽之一種,發於胸壁而呈遊走之勢。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十二,又名「老鼠鉆」、「遊走血脾癰」(見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)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情志不遂,七情鬱結,久而化火成毒,復因氣血虛弱,火毒乘虛而發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氣滯血瘀,毒熱內蘊,經絡阻塞,致使邪毒流竄,纏綿難愈。
臨床表現
- 初起:多見於胸脅部位,腫勢漫散,皮色如常,無明顯膿頭或頂端,形如伏鼠。
- 發展:常先發一處,漸次蔓延,鄰近部位可續發二、三處,甚或彼此串聯,纏繞難解。
- 成膿潰破:若膿成破潰,瘡口之間多相互貫通,疼痛劇烈,牽引脅背,病勢日趨沉重。
辨證論治
-
早期(毒熱熾盛)
- 證候:腫痛明顯,皮色微紅或正常,伴煩熱口苦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佐以理氣活血。
- 方藥:
-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,以瀉火解毒。
- 仙方活命飲(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、乳香、沒藥等)配合香附、鬱金等理氣之品,疏通氣機。
-
中期(氣血瘀滯)
- 證候:腫勢漸增,疼痛固定,或見膿液形成,舌暗紅,脈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托毒透膿。
- 方藥:
- 紫金丹(含血竭、沒藥等),化瘀散結,促進膿毒外透。
- 若體質壯實者,可酌用一粒金丹(含麝香、牛黃等),以攻毒散結。
-
後期(氣血兩虛)
- 證候:膿液清稀,瘡口久不斂合,面色萎黃,乏力,舌淡,脈細弱。
- 治法:補益氣血,托裡生肌。
- 方藥:
- 黃芪木香散(黃芪、木香、人參、當歸等),益氣托毒,促進瘡口癒合。
- 若瘡面紅活,可參照外癰治法;若膿稀如痰,遷延不愈,則需參考流痰(骨結核類疾病)之治法,溫補脾腎,如陽和湯加減。
相關現代醫學對應
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胸壁結核或肋骨結核,屬中醫「陰疽」範疇,其特點為病程纏綿,需結合整體調理方能奏效。
附註
串疽之治療,須辨明虛實寒熱,早期宜清解,後期宜補托,兼顧氣血調和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