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苔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苔垢(舌苔)
苔垢,又稱舌苔,乃中醫診斷學重要術語,為觀察舌象之關鍵組成部分。舌苔者,乃舌面上附著之苔狀物,由胃氣蒸騰所生,乃人體正氣與病邪交爭之表徵。
基本概念
在中醫理論中,舌苔乃脾胃之氣上蒸於舌面所形成。正常之舌苔應為薄白而潤,分布均勻,乾濕適中,乃胃氣充足之表現。若舌苔出現異常變化,則提示體內氣血陰陽之平衡失調,或有邪氣侵襲。
苔垢一詞則特指舌苔質地較為濁膩、汙濁者,常見以下特徵:
- 苔質厚濁不淨
- 膠結黏膩似垢
- 色澤晦暗不鮮
- 分布不均或局部堆積
病理特徵與臨床意義
1. 宿食不化型苔垢
此類苔垢多因脾胃運化失職,食積內停所致:
- 舌苔厚膩如積粉
- 苔色多為白厚或黃厚
- 常有腐膩感,刮之難去
- 多伴隨口中有酸腐氣味
- 反映中焦氣機受阻,升降失常
《醫宗金鑒》有云:「苔厚膩者,食積痰飲;苔垢濁者,濕熱內蘊。」此類苔垢常見於過食肥甘厚味或脾胃素虛者。
2. 濕濁內停型苔垢
因水濕代謝失調,濁邪內蘊而成:
- 苔質黏膩如油
- 苔色多見白膩或灰膩
- 舌面常有滑潤感
- 苔垢分布不均,或呈斑塊狀
- 反映三焦氣化不利,濕濁困阻
葉天士《溫熱論》指出:「苔黃而膩,為濕熱交蒸;苔白而膩,必有濕濁。」濕濁苔垢多見於長夏濕重之時,或脾虛濕盛之體質。
苔垢分類詳析
按顏色分
- 白苔垢:主寒濕、痰飲、食積
- 黃苔垢:主濕熱、痰熱、食積化熱
- 灰黑苔垢:主寒極或熱極,多屬重症
按質地分
- 腐苔:如豆腐渣堆鋪,易剝離,主陽氣有餘
- 膩苔:細膩致密,刮之不脫,主濕濁痰飲
- 黏苔:苔垢膠黏難去,主痰濕挾熱
按分布分
- 全舌苔垢:病邪瀰漫三焦
- 局部苔垢:提示特定臟腑病變
- 舌中苔垢 - 脾胃病變
- 舌根苔垢 - 下焦濕熱
- 舌尖苔垢 - 上焦痰熱
中醫病機分析
苔垢之形成,與多種病理因素相關:
- 脾胃失和: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,胃氣不降則濁氣上蒸
- 三焦不利:氣化失司則水濕停聚,轉輸失常則穢濁積滯
- 痰濕凝聚:津液不歸正化,聚而成痰,結為苔垢
- 氣血瘀滯:經絡不暢,氣血不能上榮,穢濁內蘊
古籍《形色外診簡摩》有載:「苔之薄厚,可知邪之淺深;苔之潤燥,可知津之存亡;苔之腐膩,可知脾胃之濕濁。」可見苔垢診察之精微。
舌診要點
觀苔垢時需注意以下細節:
- 苔之有無:有苔為胃氣尚存,無苔為胃氣衰竭
- 苔之厚薄:薄者病淺,厚者病深
- 苔之潤燥:潤澤為津未傷,乾燥為津已耗
- 苔之鬆緊:鬆浮者邪淺易去,緊實者邪深難解
- 苔之變化:短期驟變多為病進,漸變多為病退
中醫強調苔垢需結合舌質綜合判斷,如白厚膩苔若見舌淡胖,多屬脾虛濕困;黃厚膩苔若見舌紅,則為濕熱內蘊,治療迥異。
苔垢診察乃中醫舌診精髓所在,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經驗,仍需臨床細察精辨,方能在複雜病證中把握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