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苔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苔垢:診斷與治療

苔垢,也被稱為舌苔,是舌面上由脫落的上皮細胞、唾液、食物碎屑和細菌組成的一層薄膜。正常的舌苔應該是薄白且均勻的,若出現苔垢變厚、變黃、變黑或其他異常現象,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現。

苔垢是中醫診斷學名詞,又稱為垢苔。它是垢濁膠結在舌面上的苔狀物,常見於宿食不化或濕濁內停。

苔垢的臨床表現如下:

  1. 舌苔垢濁膠結,厚膩且乾燥,多見於宿食不化或濕濁內停。
  2. 舌苔垢濁且滑,多見於痰濕內盛。
  3. 舌苔垢濁且膩,多見於脾胃虛弱。
  4. 舌苔垢濁且黑,多見於陰虛內熱。
  5. 舌苔垢濁且黃,多見於濕熱內蘊。

苔垢在中醫診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具有以下診斷意義:

  1. 苔垢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。
  2. 苔垢可以反映臟腑功能的盛衰。
  3. 苔垢可以反映疾病的性質和程度。
  4. 苔垢可以反映疾病的發展趨勢。

治療苔垢的方法包括:

  1. 疾病的根本治療。
  2. 清熱利濕。
  3. 健脾益胃。
  4. 滋陰降火。

預防苔垢的方法包括:

  1. 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膩生冷的食物。
  2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  4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苔垢是一種常見的舌象,可以反映臟腑功能的盛衰、疾病的性質和程度。在診斷和治療苔垢時,需要根據辨證論治的基礎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