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刺

太刺,為中醫針灸刺法名詞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注文,其內容與「大瀉刺」相通,屬古代針刺手法之一。此刺法主要針對邪氣壅盛、經氣瘀滯之證,透過較大幅度的提插捻轉或擴大針孔,以達到瀉實祛邪之效,符合《內經》「菀陳則除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
理論基礎
太刺的應用根源於中醫「瀉實補虛」理論,尤其適用於實熱、血瘀、痰濕等病邪積聚的病症。其操作強調「瀉」的力度,與「補刺」形成對比,符合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述「刺諸熱者,如以手探湯」的疾刺快出手法,藉此疏導壅滯的氣血。

技術特點

  1. 針具選擇:傳統多採用較粗的針具(如鋒針),以加強刺激量。
  2. 手法要領:進針後行大幅度提插,或配合搖針、鏟針等技巧,擴大針孔以引邪外泄。
  3. 適應證候:常見於癰腫、痺證、急性疼痛等實證,或經絡明顯瘀阻者。

與大瀉刺的關聯
《針灸甲乙經》將太刺與大瀉刺互釋,後者屬《靈樞·官針》「九刺」之一,專指切開排膿的刺法(如砭刺癰腫)。由此推論,太刺可能為大瀉刺的廣義延伸,泛指一切強力瀉實的針刺技術。

古籍佐證
除《針灸甲乙經》外,《黃帝內經太素》亦提及「刺大者,瀉也」,呼應太刺以瀉為主的特性。後世醫家如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,雖未直接載錄「太刺」之名,但其「透天涼」等瀉法手法,與太刺祛邪理法相契。

此刺法現臨床較少單獨使用,多融入其他瀉法技術中,然其理論仍影響針灸辨證施術的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