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極磨子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極磨子手,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載於《中醫正骨經驗概述》。此手法以肩關節為軸心,透過左右旋轉滾動之動作,達到舒筋活絡、調和氣血之效,主要應用於肩部寒凝氣聚等證候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肩部為手三陽經所過之處,若因風寒濕邪侵襲,或氣血運行不暢,易致經絡壅滯,引發疼痛、活動受限等症。太極磨子手透過旋轉滾動之力,模仿太陰、少陽之圓融動勢,兼顧「鬆」與「透」之特性,既能溫通經脈,亦可散寒化瘀,符合《內經》「寒者熱之,結者散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
操作要領

  1. 體位調整: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,肩部放鬆,術者立於患側,一手固定肩胛骨,另一手握持上臂。
  2. 旋轉滾動:以肩關節為中心,由內而外或由外而內畫圓,動作須連貫柔和,如磨盤轉動,力度由淺入深,逐步滲透至肩袖肌群與關節囊。
  3. 經絡導引:結合手三陽經走向(大腸經、三焦經、小腸經),於旋轉時適度按壓肩髃、肩髎、臂臑等穴位,以增強通經效果。

臨床應用

此手法適用於下列證型:

  • 寒凝肩痹:肩部冷痛,遇寒加重,活動不利,屬風寒客絡。
  • 氣滯血瘀:肩部酸脹刺痛,夜間尤甚,多因勞損或外傷致氣血瘀阻。
  • 筋脈拘急:肩關節僵硬,如「五十肩」初期,筋失濡養而攣急者。

中醫機轉

太極磨子手之效,在於「動而生陽」,透過旋轉動作激發陽氣,促進局部氣血循環;其滾動力道能鬆解粘連,滑利關節,符合「以動治靜」的筋骨病調理原則。此外,連續性的節律運動可調節經氣,使「衛氣」布散於肌表,驅散外邪。歷代醫家亦推崇此手法「寓瀉於補」,既能疏通實邪,又可溫養虛損,體現中醫「陰陽互濟」之治療思想。

附註:此手法之命名,暗合太極「圓轉如意」之意,技術上需兼備綿柔之力與精準角度,故習者須熟諳肩部解剖與經筋分布,方能得心應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