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陵

太陵,又稱「大陵」,為中醫針灸學之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。此穴屬手厥陰心包經,為其輸穴及原穴,五行屬土,具有調暢氣機、寧心安神之效。

定位與取穴

太陵位於腕掌橫紋中央,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。取穴時,可令患者手掌向上,於腕橫紋中點處,兩筋之間凹陷處即為本穴。

主治功能

  1. 心神疾患:主治心悸、胸悶、失眠、癲狂等症,因其為心包經原穴,可調節心氣,安定神志。
  2. 局部病症:可緩解腕關節疼痛、手指麻木等經絡氣血不暢所致之症狀。
  3. 胃腸不調:因心包經與脾胃相關,針刺此穴亦可輔治胃痛、嘔吐等中焦氣機失和之證。

理論基礎

太陵為心包經之「輸土穴」,依「子母補瀉」理論,可瀉心包經之火,亦能補其母(心包經屬火,火生土,土為火之子)。臨床多用於實證熱病,如心火上炎之口瘡、煩躁等症。

刺灸方法

傳統針刺深度約0.3~0.5寸,可施以平補平瀉法;灸法則多用艾條溫和灸,適用於虛寒證候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內關、神門,加強寧心安神之效,治療失眠、怔忡。
  • 配合谷、勞宮,清泄心火,改善口舌生瘡。
  • 與足三里同用,調和脾胃,止嘔降逆。

文獻記載

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太陵,在掌後兩筋間陷者中。」《醫宗金鑑》亦述其主「熱病汗不出,臂攣腋腫,心痛善驚。」顯見其療效自古為醫家所重。

此穴雖名「太陵」,然後世多沿用「大陵」之稱,二者實為同穴異名,臨床應用皆以手厥陰心包經之理論為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