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腑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陽腑證
太陽腑證,又稱太陽腑病,出自清代醫家陳修園所著《傷寒醫訣串解》卷一,乃傷寒六經辨證中太陽病之重要分支證候。
基本概念
太陽腑證指外邪由太陽經表進入太陽膀胱腑所形成之病證。在傷寒傳變過程中,當太陽經邪不解,可隨經入腑,形成太陽腑證。此證與太陽經證並列為太陽病兩大證型,顯示邪氣已由表入裏,然尚未完全離太陽範疇。
病因病機
太陽腑證之形成,多因風寒外襲太陽經表,未能及時解表,邪氣循太陽經脈內傳膀胱。正氣未虛者,邪正相爭於膀胱氣分,導致氣化不利;若其人素有水飲停蓄,則可形成水熱互結於下焦之病理狀態。
主要類型
1. 蓄水證
主因邪入膀胱,影響氣化功能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。臨床特徵為:
- 小便不利
- 微熱消渴
- 水入則吐(水逆)
此證反映太陽腑之氣分病變,水停下焦,氣不化津,故見口渴;水停下焦,氣機受阻,故小便不利。
2. 蓄血證
因邪熱深入下焦,與瘀血互結所致。主要表現為:
- 少腹硬滿
- 其人如狂或發狂
- 小便自利
- 脈沉結
此證顯示血分受病,邪熱與血互結,擾亂心神,故見神志異常;病在血分,不在氣分,故小便自利。
鑑別要點
太陽腑證當與太陽經證及陽明腑證相鑑別:
- 與太陽經證比較:經證表證明顯,見惡寒發熱;腑證則以裏證為主
- 與陽明腑證區別:陽明腑證病在大腸,見腹滿痛、便秘;太陽腑證位在膀胱,見小便異常
治療原則
對於蓄水證,當以化氣利水為主,代表方劑為五苓散;蓄血證則應活血化瘀,代表方劑為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。兩者雖同屬太陽腑證,然病機不同,治法各異,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