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經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陽經病,亦稱太陽經證,為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之首,屬外感熱病初期之表證。其病機源於風寒邪氣侵襲足太陽膀胱經,導致經氣阻滯、營衛失調。【經絡循行特點】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(睛明穴),上額交會於巔頂(百會穴),其支者從巔入絡腦,復出下行項部(天柱、大杼等穴),循肩膊內側(附分、魄戶等穴),挾脊柱兩旁(督脈旁開1.5寸)直抵腰中(腎俞、大腸俞等穴)。此經脈網絡人體背陽之部,猶如藩籬主一身之表。
【核心證候】以「脈浮、頭項強痛而惡寒」為辨證綱領。脈浮示邪在肌表,正氣抗邪外出;頭項強痛因風寒束縛經脈,氣血不暢;惡寒乃衛陽被遏,溫煦失職;發熱為正邪交爭之象。此即張仲景所言「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」之謂。
【證型辨析】太陽經病可分兩大類候:
- 太陽中風證(表虛證):症見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脈浮緩。因風邪偏勝,衛強營弱,腠理開泄,故有汗液外溢。其脈緩非指遲慢,乃與傷寒之緊脈相對而言。
- 太陽傷寒證(表實證):症見惡寒、體痛、無汗、脈浮緊。因寒邪凝滯,衛陽閉鬱,毛竅緊閉,故無汗而痛劇。其體痛特點多呈「周身骨節疼痛,如被杖狀」。
【病機深論】
- 頭項強痛機制:足太陽經別「下項」而「挾脊」,風寒之邪客於經脈,致經氣不利,《靈樞·經脈》謂「是動則病衝頭痛,目似脫,項如拔」。
- 惡寒發熱本質:《傷寒明理論》指出:「風寒客於皮膚則腠理閉密,陽氣怫鬱不得發越乃為熱也。」其熱型多呈「翕翕發熱」,如羽毛覆體之溫。
- 脈象差異根源:中風脈緩因汗出營陰外泄,傷寒脈緊因寒性收引,此即《瀕湖脈學》「緊脈如轉索,寒邪束陽氣」之象。
【傳變相關】太陽經病失治,可見傳里之兆。若見「項背強几几」為邪入經輸,葛根湯證;若「熱結膀胱」則現蓄血證。另太陽病亦有「溫病」變證,症見發熱而渴、不惡寒,屬溫邪上受,當另立治法。
此證辨治須緊扣「表」字,《醫學心悟》強調:「太陽一經,專主在表。」故解表發汗為正治,然中風宜調和營衛(桂枝湯),傷寒當發汗解表(麻黃湯),用藥法度迥異,皆在順應太陽經氣運行之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