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經腳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陽經腳氣

太陽經腳氣屬腳氣病之一,因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邪流注足太陽膀胱經所致。本病首載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三,其病機與足太陽經氣血運行不暢密切相關。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背部,貫穿頭項,下絡腰脊,循行至下肢外側,故邪客經脈時,可沿經絡循行部位出現相應證候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因外感六淫之邪侵襲足太陽經,導致經氣阻滯而成。具體可分為:

  1. 風邪偏勝:風性開泄,易傷衛陽,故見自汗、惡風。
  2. 寒邪偏勝:寒主收引,凝滯經脈,故疼痛劇烈且無汗。
  3. 暑邪偏勝:暑為陽邪,耗氣傷津,故見身熱煩渴。
  4. 濕邪偏勝:濕性重濁黏滯,故見肢體重著腫滿。

臨床表現

邪犯足太陽經,循經脈所過之處氣血壅滯,故見以下症狀:

  • 頭痛、目脫(眼球脹痛或突出感)、項強(頸部僵直不舒)。
  • 腰脊連體樞(腰椎及髖關節)疼痛,循行至下肢外側,經髀部(大腿外側)、外踝後方,沿京骨(足外側第五跖骨基底)至小趾外側皆痛。

隨病邪性質不同,兼證各異:

  • 風勝:自汗惡風,脈浮緩。
  • 寒勝:無汗,疼痛劇烈,脈浮緊。
  • 暑勝:身熱煩躁,口渴尿赤,脈洪數。
  • 濕勝:肢體沉重腫脹,苔膩脈濡。

治療原則

以發散外邪、通絡止痛為主,依邪氣偏勝配伍相應藥物:

  • 主方:可選《三因方》之「麻黃左經湯」,此方以麻黃、桂枝發散風寒,配伍羌活、防風祛風勝濕,佐以利濕通絡之品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風偏盛者,加防風、白芷以增強祛風之力。
    • 寒偏盛者,加附子、細辛以溫經散寒。
    • 暑偏盛者,去溫燥之品,加石膏、知母清暑泄熱。
    • 濕偏盛者,加蒼朮、薏苡仁以健脾化濕。

經絡與藥物的關聯

足太陽經主一身之表,為諸陽之籬笆,故治療當注重解表宣通。麻黃、桂枝可疏解太陽經表邪;羌活、獨活善走下焦,祛經絡風濕;牛膝、木瓜引藥下行,專治下肢痹痛。此外,針灸可選取崑崙、委中、承山等太陽經穴,以調氣活血。

太陽經腳氣的辨證關鍵在於區分外邪性質,結合經脈循行特點,對證施治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