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喘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喘證
喘證,簡稱「喘」,又稱「喘逆」、「喘促」、「喘息」,以呼吸急促為主要臨床表現。其發病機理與肺、腎二臟密切相關,蓋「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根。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陰陽相交,呼吸乃和。若出納升降失常,斯喘作焉。」(《類證治裁·喘證論治》)。喘證病情多變,甚或危急,須辨證精準,及時施治。
病因病機
喘證的病理基礎可歸納為「清濁相幹,氣亂於肺」(《靈樞·五亂》)。根據病因及體質差異,可分為實喘與虛喘兩大類:
-
實喘
- 多因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、痰飲、水濕或氣滯壅阻於肺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氣機逆亂。
- 臨床特徵:呼吸急促、氣粗聲高、胸悶咳嗽、痰多黏稠,甚則喉中痰鳴如拽鋸(即「哮喘」)。
- 治法以祛邪為主,如宣肺散寒、清熱化痰、降氣平喘等。
-
虛喘
- 多因稟賦不足、久病體虛或勞倦內傷,致使肺腎氣虛,攝納無權。
- 臨床特徵:呼吸短促、氣弱聲低、動則加劇,伴見神疲乏力、腰膝酸軟等。
- 治法以補虛固本為主,如益肺健脾、補腎納氣等。
若患者久病喘證,正氣已虛而兼有痰濁、水飲等實邪,則屬虛實夾雜,治療需攻補兼施,通常先祛邪,待邪去大半再以扶正為主。
兼證與變證
- 喘咳並見:喘證常與咳嗽同現,治宜喘咳同治,如宣肺止咳、化痰平喘等。
- 哮喘:若喘而喉中痰鳴有聲,稱為「哮」,其病機多與痰飲伏肺、遇感觸發相關,治法可參見「哮證」。
治療方法
除內服中藥外,亦可配合:
- 針灸:取肺俞、定喘、膻中等穴以調理氣機。
- 外治法:如穴位敷貼、藥物電離子透入等,以增強療效。
證型分類
實喘與虛喘又可因病因、體質及兼證不同,細分為多種證型,如風寒襲肺、痰熱壅肺、肺氣虛弱、腎不納氣等,臨床須詳辨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