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陽痙

太陽痙為中醫病證名,屬外感痙病之一,乃因太陽病發汗過度,津液虧損,筋脈失養而致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」指出其病因與太陽病誤治相關。

病因病機
太陽痙多因太陽表證(如風寒外襲)期間,誤用發汗法,或汗出過多,導致陰津耗傷,筋脈失於濡潤。津血同源,津傷則血燥,血燥則生風,風動而筋急,故見痙攣拘急之症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陰虛,或氣血不足,更易因汗法不當而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表證未解:身熱惡寒,頭痛項強,為太陽病未盡之象。
  2. 筋脈失養:手足拘急,口噤不開,甚則「背反張」(角弓反張),為痙病特徵。
  3. 陽亢風動:頭搖目赤,面腫,頭熱足寒,此因津虧陽浮,虛風內擾所致。
  4. 津傷之象:或見口乾舌燥,舌紅少津,脈弦細數。

證候分析

  • 項強背反張:足太陽膀胱經行於項背,津液虧虛則經脈失養,拘急不柔。
  • 頭熱足寒:陽氣上亢,下部失於溫煦,呈上實下虛之候。
  • 面腫目赤:風陽上擾,氣血逆亂,鬱於頭面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滋陰潤燥、熄風解痙,兼清餘熱。

  • 栝蔞桂枝湯(《金匱要略》):主治太陽病發汗後成痙,方中栝蔞根生津潤燥,桂枝湯調和營衛,解表祛邪。
  • 葛根湯:若表證未解而痙症初起,可解表舒筋。
  • 大定風珠(《溫病條辨》):後期陰傷甚者,宜滋陰熄風。

與其他痙病鑑別

  • 陽明痙:兼見壯熱、腹滿便閉,屬腑熱熾盛,治宜泄熱存陰。
  • 少陰痙:多因陰血大虛,手足蠕動,舌絳少苔,方選三甲復脈湯。

太陽痙屬外感痙病之輕證,然誤治可轉為內傷痙病,甚至危候,故辨證須詳察津液虧損與風動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