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陽厥
定義
太陽厥為六經厥證之一,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敘厥論》,屬中醫厥證範疇。其病機主要與太陽經氣逆亂相關,多因外邪侵襲或內傷導致經氣失和,陰陽不相順接,發為厥逆之證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所犯:風寒濕邪客於太陽經脈,阻滯氣血運行,經氣逆亂,上蒙清竅。
- 氣血失調:素體陽虛或氣血不足,太陽經氣虛衰,清陽不升,濁陰上逆。
- 情志內傷:憂思過度,氣機鬱滯,影響太陽經氣疏泄,導致氣逆而厥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頭重如裹、足脛痿弱無力,甚則突然暈厥仆倒(瞑僕)。
- 兼症:或伴頭痛、項強、惡寒、四肢逆冷,舌淡苔白,脈沉遲或弦緊。
- 特點:發作時神識昏蒙,但時間較短,醒後如常,與中風有別。
證候分析
太陽經主一身之表,循行於頭項背部。若經氣逆亂,清陽不升,則頭重昏蒙;陽氣不達四末,故足弱不任身;氣血不能上榮,神明失養,則發為瞑僕。其證屬本虛標實,以陽虛氣逆為本,經脈壅滯為標。
治法與方藥
- 溫通太陽:宜調和營衛、溫經散寒,方選 桂枝加附子湯(《傷寒論》),助陽解表,恢復經氣運行。
- 升清降濁:若濁陰上逆明顯,可用 吳茱萸湯(《傷寒論》),暖肝降逆,通陽醒神。
- 針灸療法:取太陽經穴如 百會、風府、崑崙,配合艾灸以溫通陽氣。
相關典籍補充
- 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足太陽膀胱經「是動則病……頭囟項痛,目似脫」,與太陽厥頭重證候相呼應。
- 《金匱要略》論「厥逆」時強調「陽氣衰於下」,進一步闡明太陽厥與陽氣虛衰的關聯。
此證需與其他六經厥(如陽明厥、少陽厥)鑑別,尤其注重經脈循行與氣血盛衰的辨證關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