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陽衄

病證名,屬鼻衄之一種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十九》。隋代醫家巢元方於該書中明確提出,鼻衄之發作「從春至夏者,為太陽衄」,意指此類鼻衄多發於春夏之際,與太陽經氣候變化及人體陽氣升發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太陽經與鼻衄之關係
    太陽為六經之首,主一身之表,統攝營衛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膀胱足太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……其支者,從巔入絡腦。」太陽經脈循行過鼻部,若風熱外襲或內熱上衝,可迫血妄行,發為鼻衄。春夏之際,陽氣升發,人體氣血隨之外浮,太陽經氣偏盛,易因熱迫血溢而致衄。
  2. 病因病機

    •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由表入裏,鬱於太陽經,上攻鼻竅,灼傷絡脈。
    • 內熱熾盛: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,體內鬱熱循太陽經上炎,損及鼻絡。
    • 時令影響:春夏季節,自然界陽氣升騰,人體陽氣應之而外越,熱鬱不得宣散,遂發衄血。
  3. 證候特點

    • 衄血多見於春夏,發作與季節相關。
    • 可伴頭痛、發熱、脈浮數等太陽表證,或見口乾、舌紅等內熱之象。
    • 血色鮮紅,量多勢急,屬陽證、實證居多。

歷代醫家見解

巢元方將鼻衄按時令分型,太陽衄與少陽衄(秋冬發者)相對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思想。後世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發,認為太陽衄多因「風熱犯肺」或「胃熱上熏」,治法需清泄太陽、涼血止衄。

相關中醫名詞延伸

  • 鼻衄:泛指鼻部出血,病因可分實火(肺熱、胃火)、虛火(陰虛陽亢)及氣虛不攝。
  • 太陽病:外感病初起階段,《傷寒論》中以「脈浮、頭項強痛而惡寒」為提綱,太陽衄或可視為其變證之一。

太陽衄之辨證,需結合時令、經絡及全身症狀,體現中醫「因時、因地、因人」的整體辨治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