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傷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陽傷寒

太陽傷寒是中醫傷寒六經辨證中的一種證型,屬於太陽經病的主要表現之一。其病因多為外感寒邪,侵襲人體太陽經所導致的表寒證。《傷寒論》作為中醫經典著作,對此有詳細論述,並提出相應的治法與方藥。

病因病機

太陽傷寒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人體肌表衛陽不足,寒邪外襲,寒性凝滯,致使太陽經氣運行不暢,腠理閉塞,營衛失和。寒邪束表,陽氣被鬱,故見惡寒、發熱、無汗等表寒實證。此外,寒邪亦可影響肺氣宣降,導致氣逆而喘。

臨床表現

根據《傷寒論》記載,太陽傷寒的主要證候包括:

  • 惡寒:寒邪外束,衛陽被遏,肌表失於溫煦,故惡寒甚。
  • 發熱:寒邪鬱閉,陽氣不得外達,鬱而化熱。
  • 無汗:寒主收引,腠理緊閉,故汗出不暢或無汗。
  • 頭痛、身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:寒性凝滯,經脈氣血運行受阻,不通則痛。
  • 嘔逆:寒邪內犯胃氣,胃失和降。
  • :寒邪閉肺,肺氣不宣,氣逆作喘。
  • 脈浮緊:寒邪束表,正邪交爭,脈象呈現浮緊之象,反映表寒實證。

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明確指出:「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為傷寒。」並於後文補充:「太陽病,頭痛,發熱,身疼,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,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」

治法與方藥

太陽傷寒的治療原則以「辛溫解表,發汗散寒」為主,代表方劑為麻黃湯

麻黃湯組成與方義

  • 麻黃:辛溫發汗,宣肺平喘,為君藥,善開腠理,驅散表寒。
  • 桂枝:溫經通陽,助麻黃發汗解表,同時調和營衛。
  • 杏仁:降肺氣,助麻黃宣肺平喘。
  • 甘草:調和諸藥,緩和麻黃、桂枝之峻烈,使發汗不過傷正氣。

此方著重「開腠理、發汗解表」,適用於表寒實證無汗者。

與太陽中風的鑒別

太陽傷寒常與太陽中風(表虛證)相鑒別:

證型 惡寒程度 汗出 脈象 其他特徵 治法
太陽傷寒 惡寒重 無汗 脈浮緊 身痛明顯,或喘 辛溫發汗
太陽中風 惡風輕 有汗 脈浮緩 頭項強痛,鼻鳴乾嘔 解肌調營

太陽中風以桂枝湯為代表方,而太陽傷寒則以麻黃湯為主,兩者雖均屬太陽表證,但治法迥異,需辨證準確。

太陽傷寒作為外感病中的重要證型,其辨證與治療體現了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,對後世臨床應用具有深遠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