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少陽並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陽少陽並病
定義與成因
太陽少陽並病,屬《傷寒論》六經傳變之特殊證型,指太陽表證未罷,邪氣已涉少陽半表半裏,兩經症狀並見。其成因多因太陽病失治或誤治,外邪未解而內傳少陽;或患者正氣不足,邪氣直趨少陽,形成表裏同病之局。
症狀特點
本病臨床表現兼具太陽、少陽兩經特徵:
- 太陽證:頭項強痛(邪束太陽經氣,經脈不利)、惡寒發熱(衛陽被鬱)、脈浮(邪在表)。
- 少陽證:眩冒(少陽風火上擾清竅)、胸脅痞滿或時如結胸(少陽樞機不利,氣鬱膽腑)、心下痞硬(少陽氣滯,影響中焦升降)、口苦咽乾(膽熱上炎)、脈弦(少陽主脈)。
病機分析
太陽為開,主一身之表;少陽為樞,司氣機升降出入。邪鬱太陽未解,復入少陽,使表裏之氣窒塞。少陽樞紐失調,則膽火內鬱、三焦氣滯,與太陽表邪相搏,故見兩經交爭之象。其關鍵在於「表邪未除,裏證已現」,屬半表半裏之過渡狀態。
治療原則
因邪居太陽當發汗,至少陽則禁汗,故治法需避單一汗、下,宜以「和解少陽,兼疏表邪」為綱:
- 針刺療法:《傷寒論》主張刺大椎(督脈與三陽之會,可調和陽經氣血)、肺俞(宣肺解表)、肝俞(疏泄少陽鬱熱),通暢經氣以助邪外達。
- 方藥應用:
- 柴胡桂枝湯(小柴胡湯合桂枝湯加減):桂枝、芍藥解太陽之表,柴胡、黃芩和解少陽,人參、甘草扶正達邪,薑棗調和營衛。此方表裏雙解,汗而不峻,和而不滯。
- 若偏少陽證甚者,可酌加青蒿、白芍增強清透鬱熱之力;太陽表證明顯者,稍佐葛根、防風升散解肌。
鑑別要點
需與下述證候區分:
- 太陽陽明合病:兼見陽明裡熱(如口渴、大汗、脈洪大),無少陽樞機不利之胸脅症。
- 少陽本病:無太陽表證,純見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等少陽本證。
太陽少陽並病既反映邪傳之動態,亦提示人體正邪交爭之複雜性,臨證須緊扣「兩經同病」之特徵,權衡表裏比重,方可施治得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