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少陽合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陽少陽合病

太陽少陽合病為中醫病名,指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受邪,發病之初即呈現兩經之證候。此病症之特點在於兼具太陽表證與少陽半表半裏之證,臨床表現多端,涉及氣機失調、邪熱內鬱等病理機制。

病因病機

此病多因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,邪氣未純在表(太陽),亦未深入於裏,而是兼夾少陽樞機不利之證。少陽為樞,主司氣機升降,邪犯少陽則膽火內鬱,氣機不暢,進而與太陽表證相兼,形成合病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太陽經證:頭痛、發熱、惡寒或惡風、項強等表證。
  2. 少陽經證: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、胸脅苦滿、心煩喜嘔、往來寒熱等半表半裏之證。
  3. 兼夾症狀:若裏熱偏盛,少陽邪熱下迫大腸,可見下利;若胃氣上逆,則見嘔吐。

治法與方藥

《傷寒論》中針對太陽少陽合病之不同兼證,提出相應治法:

  1. 黃芩湯證:若以下利為主,乃因少陽邪熱內迫腸胃所致,治宜清泄少陽裏熱,方用黃芩湯(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)。黃芩苦寒,清少陽之熱;芍藥斂陰和營,緩急止痛;甘草、大棗調和中焦。
  2.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證:若兼見嘔逆,乃胃氣上逆之象,可於黃芩湯基礎上加半夏、生薑,以和胃降逆止嘔。

辨證要點

臨床須注意與單純太陽病或少陽病區分,合病之特徵在於太陽表證未解,而少陽證已現。此外,若太陽表證較重,可考慮柴胡桂枝湯之法,和解少陽兼解表邪。

此病症體現中醫「六經辨證」之精妙,強調邪氣傳變與經絡氣化的相互影響,治療上需兼顧表裏,調和樞機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