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陽頭痛
病證名,屬六經頭痛之一,為傷寒太陽病的主要症狀。其病機多因外感風寒邪氣,侵襲太陽經脈,導致經氣壅滯不通,發為頭痛。臨床特徵為頭痛連及後腦、頸項,甚則上至巔頂,並伴隨惡風寒、脈浮緊等太陽表證。
經絡循行與病位
太陽經脈循行於頭項背部,主一身之表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膀胱足太陽之脈……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。」故太陽頭痛多表現為後頭部脹痛或掣痛,牽引項背,為寒邪客於太陽經之象。《冷廬醫話·頭痛》亦明確指出:「頭痛屬太陽者,自腦後上至巔頂,其痛連項。」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寒:風寒之邪外束太陽,衛陽被遏,經氣不利,發為頭痛。
- 經氣不暢:太陽經氣虛弱,或久病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經脈失養,不通則痛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後頭痛,伴頸項強痛,遇風寒加重。
- 兼症:惡寒發熱、無汗(寒邪束表)或汗出(風邪襲表)、脈浮緊或浮緩。
- 舌脈:舌苔薄白,脈浮為太陽表證之典型表現。
治法與用藥
以疏風散寒、通絡止痛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風寒表實(無汗、脈浮緊):
- 選方:川芎茶調散加減,或麻黃湯佐以羌活、獨活。
- 用藥:麻黃發汗解表,川芎上行頭目、祛風止痛,羌活、獨活散太陽經風寒濕邪。
- 風邪偏盛(汗出、脈浮緩):
- 選方:桂枝湯加減,配蔓荊子、藁本以增強祛風止痛之效。
古籍佐證
- 《傷寒論·太陽病篇》:「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」
- 《證治準繩·頭痛》強調太陽頭痛「當分標本」,外感者治標,內傷者須兼顧本虛。
太陽頭痛屬外感頭痛之常見類型,臨床需結合脈證辨析,區分兼夾濕、熱等變證,以精準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