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陽明合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陽陽明合病
概念與定義
太陽陽明合病乃中醫《傷寒論》中之重要病證分類,指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受邪,初發病即現兩經證候之病理狀態。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明確記載:「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」又曰:「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」揭示了此證之典型臨床表現與對應治法。
病機特徵
- 表裡同病:太陽主表,陽明主裡,合病則表裡同受邪擾,形成特殊病理格局。
- 經氣失和:太陽經氣不宣則惡寒發熱無汗,陽明經熱內擾則煩熱不得眠。
- 氣機逆亂:邪氣同時干犯二經,導致升降失常,故常見下利或嘔吐等胃腸症狀。
證候表現
主要症狀
- 太陽證候:發熱惡寒、頭項強痛、無汗、脈浮緊
- 陽明證候:身熱煩渴、不寐、或目痛鼻乾
變證表現
- 下利型:因表邪內迫陽明,使大腸傳導過速,水液下注而為利。
- 嘔吐型:因邪熱上逆胃腑,胃氣不得下降而致嘔。
治法方藥
張仲景立兩方為治療準繩:
-
葛根湯(治下利型):
- 組成:葛根、麻黃、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
- 方義:以葛根昇陽明清氣,解肌退熱;配合麻桂解表發汗,表解則裡自和。
-
葛根加半夏湯(治嘔吐型):
- 組成:葛根湯基礎上加半夏
- 方義:半夏降逆止嘔,協同葛根調和脾胃升降之機。
辨證要點
- 發病特點:起病即見兩經證候,非表證傳裡之次第出現。
- 脈證合參:當察其脈象是否浮緊中兼見陽明熱象。
- 症狀偏重:需分辨以下利為主或嘔吐為甚,此為用藥加減之關鍵。
病機轉歸
若施治得當,表解而裡自和;若誤治或失治,可能轉化為:
- 陽明腑實證(出現譫語、腹滿痛)
- 或少陽陽明並病(往來寒熱兼便秘)
此證體現了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中「合病」的特殊傳變形式,為臨床常見的重要證型之一。
歷史注釋與發展
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闡發:
- 成無己《注解傷寒論》強調此為「二經俱受邪,相合而病」
- 柯琴《傷寒來蘇集》指出「合病者,兩經之證並見,非傳經也」
- 尤在涇《傷寒貫珠集》詳析其氣機逆亂之病機
現代中醫臨床將此理論應用於多種外感熱病及消化系統病症的辨治,擴展了其應用範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