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陽陰

太陽陰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又稱「掖門」。此穴屬手少陽三焦經,為三焦經之滎穴。《黄帝内經·靈樞》提及滎穴主治身熱,而太陽陰穴位於手背部,當第四、五指間,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,具有清熱瀉火、疏利三焦之效。

從經絡理論而言,太陽陰(掖門)與三焦經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三焦主司一身之氣化,為水道通行之樞紐,此穴能調節三焦氣機,緩解因氣滯或火熱上炎所致之頭痛、目赤、耳鳴等症。其名「太陽陰」或與經脈陰陽屬性相關,手少陽三焦經雖屬少陽,然穴名冠以「陰」字,或反映其兼具清熱養陰之特性。

歷代醫家運用此穴多結合五行生剋理論,三焦屬相火,滎穴屬火,故太陽陰穴可瀉三焦鬱火,適用於熱病煩心、喉痹等實熱證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治「熱病汗不出,頭痛,眩,悲驚」,後世亦擴大其應用於瘧疾寒熱、臂痛不舉等症。

此外,太陽陰穴與鄰近之「液門穴」定位相近,或為同穴異名之例。然考《千金要方》與《外臺秘要》,太陽陰之名較為罕見,後世多以「液門」為正名,此差異或反映早期穴名流變之跡。針法上,古籍多言「刺入三分,留三呼」,現代臨床則以直刺0.3~0.5寸為常,配合灸法可治寒熱錯雜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