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洪
鼻洪為中醫病證名,指鼻衄(鼻出血)之嚴重者,其出血量多勢急,甚者可致氣隨血脫,屬衄血範疇。此證多因臟腑熱盛、迫血妄行,或氣虛不攝、血溢脈外所致,臨床須辨虛實寒熱,分證論治。
病因病機
-
實熱證:
- 肺熱:肺開竅於鼻,若風熱犯肺或肺經鬱火,上灼鼻絡,則血溢為衄。
- 胃火熾盛:足陽明胃經循鼻旁,胃火內燔,循經上擾,灼傷血絡,致鼻洪暴作。
- 肝火上炎:情志鬱結,肝鬱化火,火氣上逆,迫血妄行,發為鼻衄不止。
-
虛證: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損及鼻絡,血不循經。
- 氣虛不攝: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,血失固攝,溢出鼻竅。
古籍論述
《大明諸家本草》提及茜草可「止鼻洪」,因其性寒涼,能涼血止血,尤宜於熱證鼻衄。另《醫宗金鑒》強調鼻洪屬「陽絡傷則血外溢」,需分經辨治:太陽衄、陽明衄等,用藥各異。
治法方藥
-
實熱證:
- 肺熱:用桑菊飲加丹皮、白茅根清肺涼血。
- 胃火:選玉女煎或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清胃瀉火。
- 肝火:以龍膽瀉肝湯加減,平肝降逆。
-
虛證:
- 陰虛火旺: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- 氣虛:歸脾湯益氣攝血,若兼陽虛可加炮薑炭溫經止血。
外治與針灸
- 外治:以百草霜、血餘炭等研末吹鼻,或濕棉條蘸蒲黃粉塞鼻止血。
- 針灸:取迎香、合谷、上星等穴清熱止衄;虛證加灸足三里、脾俞以健脾統血。
鼻洪一證,貴在審因論治,急則治標以止血,緩則治本以調臟腑,方不致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