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陽中風
太陽中風為六經病中「太陽病」的主要證型之一,屬外感風邪侵犯太陽經表所致的病證。其名雖有「中風」二字,然與內科雜病中因氣血逆亂所致的中風(如猝然昏仆、口眼喎斜等)截然不同,此處特指風邪客於太陽肌表的表虛證候。


病因病機

太陽主一身之表,為六經藩籬。當風邪外襲,首犯太陽經脈,導致營衛失調:

  • 風性疏泄:風邪開泄腠理,衛外不固,故見汗出。
  • 營衛不和:衛陽浮盛於外則發熱;營陰不能內守則汗出惡風。
  • 經氣不利:太陽經脈循行頭項,邪客經絡,氣血受阻,故頭項強痛。

正如《傷寒論》所言:「太陽病,發熱汗出,惡風脈緩者,名曰中風。」其脈象浮緩,正是風邪襲表、營衛俱弱的表現,與太陽傷寒之脈浮緊、無汗而喘迥異。


臨床表現

  1. 主證
    • 發熱:風邪與衛陽相爭,熱勢多輕淺。
    • 汗出:腠理疏鬆,津液外泄,汗液黏稠度低。
    • 惡風:風邪傷衛,對風寒敏感,遇風則症狀加重。
    • 頭項強痛:太陽經氣不利,頭項部拘緊不舒。
  2. 脈舌特徵
    • 脈浮緩(浮主表證,緩示汗出營弱)。
    • 舌苔薄白,質淡紅。

治法與方藥

太陽中風的治療核心在於「解肌祛風,調和營衛」,代表方劑為桂枝湯

  • 桂枝:辛溫解肌,助衛陽以散風邪。
  • 芍藥:酸斂益營,收斂汗液並緩急止痛。
  • 生薑、大棗:調和脾胃,助營衛生化之源。
  • 甘草:甘緩和中,協調諸藥。

此方體現「汗中有補,散中有收」的配伍思路,使風邪去而營衛和。若兼見項背強几几者,可加葛根(桂枝加葛根湯);若兼氣虛者,可加黃耆(桂枝加黃耪湯),需隨證加減。


與太陽傷寒之鑒別

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同屬表證,然病機與症狀有別:

證型 太陽中風(表虛) 太陽傷寒(表實)
病因 風邪為主,腠理開泄 寒邪為主,腠理閉塞
汗出 有汗 無汗
脈象 浮緩 浮緊
治法 解肌調營衛(桂枝湯) 發汗散寒(麻黃湯)

此二者為太陽經病的綱領性證型,奠定後世對表證辨證的基礎。


附:相關文獻摘錄

  • 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:「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。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風傷衛則營弱,故用桂枝湯發汗以固營。」

太陽中風之證,不僅是外感病的初始階段,亦是理解六經傳變的關鍵,歷代醫家均視為辨析表證虛實的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