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醫
太醫為古代中醫職稱之一,專司為帝王、皇室成員及宮廷貴族提供醫療服務,屬於封建社會中最高階層的醫者。此職位不僅需具備精湛的醫術,更需通曉宮廷禮儀與藥理調配,以適應統治階級之需求。
歷史淵源
太醫一職的起源尚無定論,然據《史記》等古籍記載,可追溯至秦漢時期。秦朝設有「太醫令」一職,負責統籌宮廷醫務,推測其下轄醫者即為太醫之前身。至西漢,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明確記載太醫之職,如淳于意(倉公)曾任齊國太倉長,並與太醫多有交流,反映當時太醫制度已趨於完備。
職責與地位
太醫主要承擔以下職務:
- 診療皇室成員:為帝王、后妃、皇子等施以脈診、方藥、針灸等療法,並須謹慎記錄病案(如清代《太醫院醫案》)。
- 掌管御藥:監督宮廷藥材採辦、炮製與調配,如《本草綱目》所述「御藥房」即由太醫監管,以確保藥材品質。
- 醫學教育:部分朝代太醫院兼負教學之責,如唐代設「醫博士」傳授醫術,培養後進。
太醫地位雖尊,然若療效未彰,恐招致重罰,故其診治常以「穩妥」為先,用藥多偏溫和,避免峻烈之劑。
與民間醫者之差異
- 學術體系:太醫多師承宮廷醫學,重視經典(如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論》),而民間醫者或參酌地方經驗,用藥更為靈活。
- 藥材資源:太醫可調用珍稀藥材(如人參、麝香),民間則以普及藥材為主。
- 病症特點:宮廷多見勞心耗神、飲食滋膩所致之疾,如「虛勞」「鬱證」,與民間常見外感、傷科有別。
歷代演變
- 隋唐:太醫署制度化,分科趨細,設「醫、針、按摩、咒禁」四科。
- 宋元:太醫院成為獨立機構,並引入「局方」制度,規範成藥配伍(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。
- 明清:太醫院規模臻至巔峰,清代更分「九科」,並要求太醫定期考核,醫術與儒學並重。
太醫制度不僅反映古代中醫的權威性,亦為宮廷醫學之核心,其理論與經驗部分沿用至今,如脈學、方劑配伍等,仍具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