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醫博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醫博士
太醫博士為中國古代醫學教育之重要職稱,始設於南北朝時期北魏,屬官方醫學教育體系之核心職位,官階為從七品下,專司醫學知識之傳授與人才培養。此職銜反映當時朝廷對醫學教育之重視,並奠定後世醫官制度之基礎。
歷史沿革
- 北魏時期:
太醫博士之設立,標誌著官方系統性醫學教育之開端。北魏仿照太學制度,於太醫署下設博士職,負責教授醫學生,內容以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等經典為主,兼及本草、針灸等實用技藝。 - 隋唐時期:
隨醫學分科細化,太醫署下增設各專科博士,如針博士、按摩博士、咒禁博士等,形成完備之教學體系。唐代太醫博士隸屬太醫署,除講授理論外,亦需參與臨床實務,體現「醫教合一」之傳統。 - 宋元以降:
宋代太醫局延續博士制度,並進一步規範考核,學生需通過「墨義」(理論考試)、「脈義」(診脈實作)等方能晉階。明清時期,太醫院雖改設教習廳,然「博士」之名仍見於地方醫學機構,如府州縣之醫學教官。
職責與教學內容
太醫博士之主要職責為:
- 經典講授:以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為核心教材,強調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之理論基礎。
- 分科教學:唐代後按專科授課,如針灸博士教授九針補瀉之法,按摩博士指導導引按蹻之術。
- 臨床帶教:學生需隨博士診療,學習脈法、方劑配伍及外治技術,體現中醫「師承教育」之特色。
學術影響
太醫博士制度推動中醫教育之標準化,使醫學知識得以系統傳承。其教學內容深植於傳統中醫理論,如:
- 臟象學說:透過博士講授,強化五臟六腑與自然之對應關係。
- 經絡針灸:針博士之設立,促進《黃帝內經》中經絡理論之實踐應用。
- 方劑學:結合《傷寒論》與《千金方》,培養學生辨證施治之能力。
此職銜不僅為官制史之見證,更反映中醫「醫道同源」之教育理念,對後世醫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