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醫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醫局

太醫局為中國古代重要醫事機構,始設於北宋淳化三年(公元992年),其制度沿襲隋唐時期之太醫署,初期主要職責在於醫政管理,尚未開展系統性醫學教育。至慶曆四年(公元1044年),太醫局改隸太常寺,始正式擔負醫學教育之責,選拔醫官傳授醫術,並逐步建立完善之教學與考核體系。

組織與分科

嘉祐五年(公元1060年),太醫局定學生員額為120人,分設九科(詳見「九科」條),後於神宗熙寧九年(公元1076年)增設提舉、判局等職官以強化管理,並於各科置教授專司教學。醫學分科曾一度調整為十三科(見「十三科」條),至元豐改制後復改為九科,學生名額亦擴增至300人。

入學與考核制度

太醫局學生須經嚴格遴選,需先報名投遞家狀,並由醫官或現役學生擔保,試讀一年後通過考核方能正式入學。其考試分為理論與臨床兩部分:

  1. 理論考試:以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為本,每試十道,六通為合格。若《本草》全不通者,不予錄取。
  2. 臨床考核:學生需為太學、律學、武學(合稱「三學」)學生及諸營將士診療,依療效分上、中、下三等。若臨床過失過多,則勒令退學。

教育影響與沿革

太醫局之制度亦影響地方醫學,各州縣仿照其規制設立醫學教育機構。北宋時期,除元祐年間及南宋乾道年間曾停辦四十餘年外,太醫局長期獨立運作,成為宋代醫學教育之核心。遼代雖亦設太醫局,然其職能偏重醫政管理,與宋代以教學為主之性質迥異。

醫學貢獻

太醫局之設立,不僅系統化中醫教育,更推動經典醫籍之研究與臨床實踐之結合,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即由官方主持編纂,奠定方劑學發展基礎。其分科制度亦反映宋代醫學專業化之趨勢,為後世中醫分科提供重要範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