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醫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太醫局是中國古代的醫事機構,最早始於北宋淳化三年(公元992年)。初期的太醫局並未開展醫學教育,直到北宋慶歷四年(公元1044年)在太常寺設立太醫局後,開始選拔醫官傳授醫學知識。嘉佑五年(公元1060年),太醫局定學生名額為120人,並分九科(詳見九科條)。神宗熙寧九年(公元1076年),太醫局加強了管理,設有提舉、判局等官職,並加強了教學工作。在醫學分科方面,曾一度實行十三科制(詳見十三科條)。

元豐改製後,太醫局改為九科,學生限額增至300人。學生必須先報名、投家狀,並由醫官和現有學生作保,試讀一年後通過考試才能成為正式學生。太醫局的考試分為理論和臨床兩個方面。理論考試每次試題為十道,以六道通過為合格。臨床考覈則根據學生治療三學學生及諸營將士情況的好壞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等。如果理論考試的成績全不通過《本草》,就不予收補。臨床考覈中如果失誤太多,還會被退局。

太醫局的設立標誌著中國古代醫學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。太醫局除了北宋元祐時期和南京乾道時期停辦40多年外,大部分時間都獨立開展了醫學教育工作。遼代的太醫局主要是醫政管理為主,與宋代太醫局以醫學教育功能為主有所不同。

太醫局的建立對中國古代醫學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除了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醫學人才外,太醫局的制度也成為地方醫學教育的借鑒對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