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醫局教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醫局教授
歷史沿革
太醫局教授為宋代醫學教育體系中之重要職稱,始設於北宋熙寧九年(公元1076年),隸屬太醫局,專司醫學教學與人才培養。宋代醫學分科細密,共設九科(如大方脈、風科、小方脈、眼科、瘡腫兼折傷、產科、口齒兼咽喉科、針灸科、金鏃兼書禁科),每科各置教授一名,負責該科醫理與臨床技藝之傳授。
職責與選拔
太醫局教授之職責主要為:
- 醫學教育:教授醫學生理論與實務,內容涵蓋《黃帝內經》《難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並結合當時醫藥新知。
- 考核學生:定期審核學生課業與臨床表現,確保其符合醫官標準。
- 參與醫政:部分教授兼涉醫事管理,如校訂醫書、擬定治療規範等。
其選拔標準嚴格,多從翰林醫官(朝廷御醫)或太醫局優等學生中擇取,亦會徵召地方醫術精湛者(「在外良醫」)充任,強調理論與實務兼備。
中醫教育特色
宋代太醫局教授之教學體系,反映中醫「師承」與「官學」並重之傳統:
- 經典為本:以《素問》《靈樞》為基礎,輔以《神農本草經》《脈經》等,注重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理論之闡發。
- 分科專精:九科教授各有所長,如針灸科重視經穴辨證,瘡腫科專攻外科手法,體現中醫「專病專治」思想。
- 臨床實習:學生需隨教授診療,學習望聞問切與方藥配伍,如大方脈科強調四診合參,產科注重調理氣血。
歷史影響
太醫局教授制度奠定後世醫學教育雛形,其分科教學與考核機制,影響金元明清醫官培養。此外,宋代教授參與編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等官修醫書,推動中醫方劑學之系統化,對東亞漢醫學發展具深遠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