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醫局九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醫局九科乃宋代太醫局為培養醫者所設立之專業分科制度,實為元豐改制後之醫學教育體系,反映當時中醫臨床與教學之精細化發展。以下依其科目分述之:

1. 大方脈

專治成人內科諸疾,涵蓋臟腑氣血失調、傷寒溫病等證。宋代醫家重視「五運六氣」理論,大方脈科尤重外感病與內傷雜病之辨治,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所載方劑多為此科所用。

2. 小方脈

即小兒科,主攻嬰童疾患。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為此科經典,提出小兒「臟腑柔弱,易虛易實」之生理特點,並創六味地黃丸等方,奠定兒科辨證基礎。

3. 風科

專治風邪所致疾病,包括中風、痹症等。《聖濟總錄》載風病分「內風」「外風」,治療上外風宜祛散,內風需熄風,反映宋代對風病機理之深入認識。

4. 眼科

針對目疾如赤腫、翳障等。宋代眼科已發展出系統理論,《銀海精微》雖成書於後世,但其理論根基可溯至此時期,重視五輪八廓學說與肝腎對目之影響。

5. 瘡腫科

主治癰疽瘡瘍及皮膚病症。此科承襲《劉涓子鬼遺方》之外科傳統,結合內服托裡解毒、外敷膏丹等法,體現「內外合治」思想。

6. 口齒咽喉科

專療口腔、齒牙及咽喉疾患。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詳載口齒病之灸刺與藥療,並重視「牙宣」(牙周病)與腎虛之關聯。

7. 針灸科

以經絡腧穴理論為核心,運用針刺艾灸治病。王惟一鑄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」,統一針灸取穴標準,此科教學尤重實體模型操作。

8. 金鏃兼書禁科

「金鏃」指刀箭傷等戰傷外科,含清創、正骨技法;「書禁」則為符咒禁療法,屬祝由科遺緒,反映宋代醫學對心理療法與民俗療法的包容。

此九科之分立,不僅顯示宋代醫學之專科化成就,更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與「整體觀」之核心思想,為後世醫學分科之重要藍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