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醫局局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醫局局生
宋代醫政體系中的醫學教育與人才培養
太醫局局生為宋代太醫局所屬之醫學生員,為國家醫學教育體系中培養專業醫者的重要途徑。其制度始於北宋,初稱「太醫局九科醫生」,至南宋時期改稱「太醫局局生」,反映宋代官方對醫學教育之規範與重視。
太醫局之沿革與職能
太醫局為宋代中央醫政機構,隸屬翰林醫官院,主要職責包括醫官選拔、醫學教育及醫藥管理。北宋熙寧年間(1068–1077年),王安石變法推動「三舍法」,太醫局亦仿照國子監制度,將學生分為外舍、內舍、上舍三級,通過考核逐級晉升,優異者可授官職。
局生之教育與分科
太醫局局生之教育以「九科」為綱,分科研習,包括:
- 大方脈(內科)
- 小方脈(兒科)
- 風科(風疾治療)
- 眼科
- 瘡腫兼折傷(外科與傷科)
- 產科
- 口齒兼咽喉科
- 針灸科
- 金鏃兼書禁科(箭傷及符咒療法)
課程以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為基礎,並需研習《神農本草經》及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等官方藥學典籍。局生除理論學習外,亦需參與臨床實習,由太醫局醫官指導診療,強調「脈證合參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實踐。
考核與任用
局生定期接受考核,內容包含理論筆試(墨義)、脈診實務(脈義)、處方擬定(方義)及臨床案例解析(假令病法)。成績優異者,可晉升為太醫局醫官,或派任地方官醫,擔負醫療與教學之責。南宋後,局生制度更趨嚴格,需通過「太醫局試」方可執業,體現宋代對醫者專業能力之要求。
歷史意義
太醫局局生制度為中國古代醫學教育之典範,其分科細緻、考核嚴謹,奠定後世中醫專科化之基礎。此制度亦反映宋代「儒醫」文化之興起,強調醫者需兼通經典與實務,對中醫學術體系之傳承與發展影響深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