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醫局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醫局令
宋代醫官名,為太醫局之最高行政長官,總理局內醫政、教學及醫療事務。北宋時期,太醫局隸屬於太常寺,專司宮廷醫事與醫學教育,而太醫局令即為該機構之核心管理者,負責統籌醫官考核、藥方審定,並監督醫學生之教習。
職權與沿革
太醫局令之職能涵蓋醫學行政與臨床監督,除主掌太醫局日常運作外,亦需參與皇室診療、疫病防治等要務。北宋熙寧年間(1068–1077年),因王安石變法整頓醫政,曾短期設「太醫局提舉」一職,職權與太醫局令相仿,旨在強化中央對醫學事務之管控,然此制未久即復歸舊制。
中醫教育與考選
宋代太醫局為官方醫學教育機構,太醫局令須主持「三舍法」考選:依學生表現分為外舍、內舍、上舍三級,並以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為教材,輔以針灸、脈診等實務訓練。學生經考核後授與「翰林醫官」等職銜,此制反映宋代對醫者專業化之重視。
與其他醫官之關係
太醫局令下設丞、教授等職,分管教學與臨床事務。其職權雖高於「太醫丞」,然遇重大疫病或皇室診療時,常需協同「翰林醫官院」之御醫共議方藥,體現宋代醫政分層卻互聯之特色。
歷史意義
太醫局令一職,見證宋代醫學之制度化發展,其結合行政、教育與臨床之職責,對後世元、明太醫院制度影響深遠。透過此官職,亦可窺見中醫於官方體系中「醫政合一」之傳統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