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喘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喘爭

喘爭為中醫病機名詞,指氣機升降失常所致呼吸急促、氣息不調之狀,其病位多與肺、脾、腸等臟腑相關,常因邪氣壅滯或正氣失和而發。

經典溯源
《素問·痹論》提及:「腸痹者,數饑而出不得,中氣喘爭,時發飧泄。」此處「喘爭」描述腸痹患者因氣機逆亂,中焦升降失司,導致腹中氣滯不暢,兼見呼吸急促與飧泄並作之象。此病機強調「迫促交爭」之態,即氣血陰陽相搏,升降出入失衡,屬「痹證」範疇,與風寒濕邪內侵、三焦氣化不利密切相關。

病機與臟腑關係

  1. 肺氣壅滯:肺主宣發肅降,若外感六淫或痰濁內阻,肺氣不得宣暢,則氣逆而喘爭,症見胸悶氣促、咳喘痰鳴。
  2. 脾胃升降失調: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。若飲食勞倦傷脾,或濕濁困中,脾胃氣機窒塞,可上迫於肺而喘爭,下迫於腸則飧泄,形成中焦痞滿、喘瀉並見之候。
  3. 腸道氣滯:腸痹之喘爭,因大腸傳導失職,濁氣上衝,影響肺氣肅降,故見腹脹、喘促與排便異常並存。

證候特點
喘爭之症多表現為:

  • 呼吸短促,氣息粗重,甚則張口抬肩。
  • 胸腹脹滿,痞塞不舒,與喘症相兼。
  • 或伴腸鳴泄瀉、噯氣頻作,反映氣機逆亂波及三焦。

治法與方藥舉隅
中醫治喘爭,首重調暢氣機,分證施治:

  • 肺氣鬱閉:宜宣肺平喘,方如麻杏甘石湯加減。
  • 脾胃氣滯:當理氣和中,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合旋覆代赭湯。
  • 腸痹氣逆:需通腑降氣,方用五磨飲子或枳實導滯丸化裁。

喘爭一詞,體現中醫對氣機失調的動態觀察,臨床須辨析其病位深淺、虛實夾雜,方能切中病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