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醫局提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醫局提舉
歷史沿革
太醫局提舉為北宋熙寧年間(1068–1077年)所設之醫官職位,隸屬中央醫療機構「太醫局」。北宋初期,太醫局由「判局」主導,後因醫政改革需求,於神宗朝增設「提舉」一職,位階高於判局,總攬局務,其職權與早期「太醫局令」相當,負責統籌醫事行政、醫學教育及御醫調度等事宜。此職反映宋代對醫官體系之重視,亦彰顯太醫局從單純醫療機構轉向兼具行政管理與教學功能之演變。
職能與權責
- 醫政管理:提舉掌管太醫局日常運作,包括醫官考核、職務分派,並監督皇室與百官醫療事務。宋代醫官分九階,提舉需協調各級醫者,確保宮廷與地方醫療資源調配得宜。
- 醫學教育:太醫局下設「三科」(方脈科、針科、瘍科),提舉督導醫學生之教學與考評。宋代醫學教育採「分科授課」,教材以《素問》《難經》《神農本草經》為基礎,提舉需確保課程符合官方標準。
- 典籍編修:北宋官方多次校勘醫書,如《嘉祐補注神農本草》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提舉可能參與醫典整理,推動醫學知識系統化。
與中醫體系之關聯
太醫局提舉之設置,體現宋代「醫政合一」特色。其職權涵蓋「醫、教、研」三領域,與傳統中醫「整體觀」相呼應——不僅重視臨床治療,更強調醫學傳承與制度規範。此外,宋代太醫局強化「考試選拔」,提舉需主持「太醫局試」,內容含脈診、方劑等,此制影響後世中醫人才培養模式。
歷史意義
太醫局提舉為宋代醫官制度過渡期之產物,反映中央對醫療體系之集權化管理。其職雖隨元代「太醫院」設立而廢,然其統合行政與醫學之理念,仍為後世醫政制度所借鑒。此職亦見證中醫在官方主導下,逐步制度化、專業化之歷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